第1章

1 惊才风逸 罹祸端

晟朝弘安年间,京华之地,正值三月三上巳佳节。渭水之滨,春风骀荡,桃柳争妍。曲水流觞之宴上,文人墨客羽扇纶巾,吟咏唱和,仕女们罗裙翩跹,佩兰祓禊,端的是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然而,与此番风雅仅一坊之隔的将作监广场上,却是另一番景象。人头攒动,议论纷纷,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尊巨大的“龙涎铜壶”之上。此乃皇家观星台计时之物,构造精妙,近日却漏水失常,扰了钦天监观测。将作监大匠率众忙活数日,竟束手无策。

“区区漏壶,竟难倒我晟朝百工?” 一声清朗却带着几分疏狂的声音响起。众人循声望去,但见一青衣少年越众而出,约莫二十上下年纪,眉目疏朗,眼神清亮,却隐含一丝睥睨之色。正是凌皓,字明远。

“凌皓!此乃皇家重器,岂容你放肆!” 将作监副使刘大匠厉声呵斥,面带愠色。他深知此子才华,亦深恶其狂傲。

凌皓恍若未闻,径自上前,指尖拂过冰凉的铜壶壁,眸中闪过锐利光芒。“非是机括损坏,乃水道为苔藓水垢所塞,兼有铸时微瑕,热胀冷缩所致。取烈酒、细盐、桐油、鹿皮囊来,再予我细铜丝数缕。”

材料很快备齐。众目睽睽之下,凌皓手法如飞。他以铜丝探入细微水道,勾挑拨弄,辅以烈酒冲洗,桐油润滑。动作行云流水,精准无比,仿佛那不是冰冷铜器,而是他驯养的活物。不过半柱香功夫,他直起身,轻拍壶身:“可矣。”

清水注入,铜壶刻度精准,滴漏之声清脆均匀,再无滞涩。人群爆发出惊叹。凌皓唇角微扬,那笑意却未达眼底,反有几分寂寥。他目光扫过面色铁青的刘大匠,淡淡道:“《考工记》有云,‘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诸位大人,守之不易,创之维艰,莫要本末倒置。”

此言一出,满场皆静。这已非技较,直是诛心之论。高台之上,一位华服公子轻摇折扇,眸中精光一闪而过。此人便是三皇子萧景琰。他身侧,一位面容古板、官威甚重的中年官员——刑部侍郎曹阎,则冷哼一声:“巧言令色,哗众取宠!工匠之流,安敢妄议圣贤经典?”

凌皓并未看见,人群外围,一位身着淡绿衣裙的少女,正凝眸望着他。她是苏芷薇,父亲是刑部一名文书小吏。她随友人来此游玩,恰见方才一幕。她心中微震:此人技艺确然神乎其技,然其言行,未免太过倨傲,不通世情,恐非福兆。正如《周易》所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才亦是如此。

三皇子萧景琰却起了招揽之心。是夜,王府使者携重礼秘访凌皓所居陋巷,许以高官厚禄,欲使其专为王府效力,研制“奇巧之物”。凌皓竟将来使与礼物一并拒之门外,言道:“皓之所学,非权贵玩物,乃为解民生之困,明造化之理。道不同,不相为谋。”

使者悻悻而归。王府书房内,萧景琰面色阴沉,指尖轻扣紫檀桌面。“不为我用,便为祸患。此人……留不得了。”

恰在此时,京城发生一桩大案。内帑库房一批用于边关军费的黄金不翼而飞,现场门窗紧闭,锁具完好,唯通风口有细微擦痕,似是极精巧工具所为。曹阎奉命查案,雷厉风行。三皇子党羽暗中操作,种种伪造证据皆指向凌皓——他曾为内帑检修过通风机关,现场遗留的一小段特制金属丝,与他平日所用工具材料一致;更有“人证”见其案发前曾在库房附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