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三天后,周壮站在国家天文台的指挥中心,盯着大屏幕上显示的数据流,眉头紧锁。这里是嫦娥探月工程的神经中枢,墙上挂满了各种显示屏,展示着从月球传回的实时数据和图像。
“确认了吗?”他问身边的年轻研究员赵晓宇。这位年仅28岁的天体物理学博士是团队中最敏锐的分析师之一,以其发现数据中隐藏模式的能力而闻名。
“确认了,周教授。‘鹊桥’传回的数据显示,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区域确实有异常能量读数。波动频率极其特殊,像是...某种信号。”赵晓宇推了推眼镜,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调出更多数据图表。
“信号?”周壮转向她,“什么样的信号?”
“不是电磁波,也不是任何我们已知的能量形式。”赵晓宇解释道,“它更像是一种...共振,通过月球本身传播。最奇怪的是,它似乎与月球的地震活动有关联,但又不完全一致。我们的初步分析表明,这种能量可能具有某种信息编码特征。”
周壮沉思片刻。“把数据与NASA共享,同时请求他们提供更详细的观测记录。我要知道这种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了多久,以及是否有扩大的趋势。”
“已经在做了。”赵晓宇点头,“还有一件事,周教授。您可能觉得这很荒唐,但我注意到这些能量波动的高峰期,似乎与全球多个地区的异常梦境报告有时间上的相关性。”
周壮猛地抬头:“梦境?”
“是的。我调取了一些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的数据——当然是在合规范围内。”她赶紧补充道,“发现在最近两周,关于‘月亮梦’‘月球召唤’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增加了300%以上。许多人报告做了关于月亮的怪异梦境,描述与您之前提到的...”
她突然停住,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
周壮扬起眉毛:“你怎么知道我做了关于月亮的梦?”
赵晓宇脸红了:“上周在咖啡间,您睡着时说了梦话...一直在喃喃‘月亮’和‘等待’。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窥探您的隐私。”
周壮摆摆手表示不介意,内心却波澜起伏。他自己的梦境,月球背面的异常能量,全球范围的异常梦境报告...这些之间可能存在关联的想法既令人兴奋又令人不安。
“继续分析数据,有任何发现立即通知我。”他嘱咐道,然后转身离开指挥中心。
回到办公室,周壮打开私人电脑,开始搜索关于异常梦境的研究。他发现不仅是在中国和美国,世界各地都有类似报告。许多人描述梦境中月球异常巨大,发出柔和的白光,对他们有一种奇怪的吸引力。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受访者提到梦中听到“低语”或“召唤”,与他的体验惊人相似。
《自然》杂志的最新在线文章提到,全球多家睡眠研究中心报告了前所未有的梦境一致性现象。神经科学家们困惑不已,因为这种一致性违背了现有的梦境理论。
作为一名科学家,周壮本能地排斥超自然解释。但数据就摆在眼前,无法忽视。他决定采取更非常规的方法来研究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