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没有!真没有!”平治像被烫到一样打断母亲的话,声音不自觉地拔高了,“我就是……最近忙,忘了提前取钱。你放心,我好着呢,工资……挺高的。”他几乎是仓促地挂断了电话,仿佛慢一秒,那些精心构筑的谎言就要崩塌。

听筒里传来忙音,狭小的房间里只剩下他粗重的呼吸声。他颓然倒在床上,用手臂压住眼睛。黑暗中,父亲压抑的咳嗽声、母亲担忧的面容、表哥婚礼的请柬、银行卡的余额提醒……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把他紧紧缠裹,几乎窒息。

报喜不报忧的惯例,像一堵脆弱的墙,在生活的真实压力面前开始出现裂痕。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这份不报忧的背后,是自己独自承受的重压,以及对父母可能加深的、因距离和隐瞒而产生的无形隔阂。代价是什么?是父母或许早已心知肚明却配合演出的煎熬?还是某天可能无法收拾的、更大的担忧?

经济上的窘迫,迅速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平治开始了一场悄无声息的消费降级。

他告别了动辄三十多元一杯的精品咖啡,重新拎起了公司免费提供的、味道寡淡的速溶咖啡包。午餐不再点动辄四五十元的外卖,而是加入了带饭大军。每天下班后,他会绕道去那个之前从未留意过的本地菜市场。

傍晚时分的菜市场,充斥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和生鲜食材混杂的气味。地面湿漉漉的,空气里飘浮着蔬菜的清香和鱼腥味。这与窗明几净、恒温恒湿、价格标签精确到分的大型超市截然不同,这里充满了嘈杂的、蓬勃的生命力。他学着辨认蔬菜的新鲜度,羞涩地尝试和摊主讨价还价,“阿姨,零头抹掉吧,下次还来您这买。”那位卖菜阿姨通常会爽快地挥挥手:“行吧行吧,小伙子会过日子。”

他发现,同样的预算,在这里可以买到更多更新鲜的食材。一把翠绿的小青菜,几个红彤彤的番茄,一块肥瘦相间的猪肉,足够他做出两顿不错的晚餐。自己做饭虽然耗时,却意外地带来一种掌控感。从清洗、切配到烹饪,每一个步骤都具体而明确,最后端出一盘热气腾腾的菜肴,这种完成的满足感,与他修复一个软件故障带来的得劲感,奇妙地重合了。

他注销了几个购物APP的会员,取消了那些自动续费的各种订阅服务。他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消费记录,区分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那双看了很久的限量版球鞋,最终安静地留在了购物车里,然后随着时间推移被遗忘。他发现,过去许多的消费,并非源于真实的需求,而是出于一种焦虑中,害怕被潮流抛下的焦虑,需要用物质来证明自己过得不错的焦虑,或者仅仅是为了填补工作压力带来的内心空虚。

这个过程起初确实伴随着痛苦和不甘,像是一种被迫的剥夺。渐渐地,一种新的体验开始萌生。当他因为省下了一笔不必要的开支而松了口气时,当他享受着简单却健康的自制食物时,当他发现自己对物质的欲望竟然可以变得如此清晰和可控时,一种奇异的轻松感油然而生。

生活似乎被简化了,褪去了一层浮华的包浆,露出了更质朴、更坚实的底色。他不再是那个被消费主义和职场成功学盲目驱动的小齿轮,而是在有限的资源里,开始学习如何为自己搭建一个有温度、能喘息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