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他正在厨房里手忙脚乱地照着手机菜谱学做红烧排骨,母亲又打来了电话。背景音里,隐约传来父亲的咳嗽声。
“治啊,吃饭了吗?”母亲的声音带着惯常的温柔。
“正做着呢,妈。”平治用肩膀夹着手机,手忙脚乱地给排骨焯水,“红烧排骨,闻着可香了。”
“自己做的啊?真好。”母亲的语气里带着惊喜,随即又染上一丝心疼,“工作那么累,回来还得自己做饭,要不还是点个外卖吧,别省那点钱……”
“妈,没事,自己做的干净又好吃,而且……”平治看着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排骨,汤汁逐渐变得浓稠,香气弥漫在整个小小的厨房。一种具体而微的成就感包裹着他。他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种此前通话中少有的、真实的平静和满足:“而且,我觉得挺得劲的。”
电话那头的母亲显然愣了一下,似乎没完全理解这个陌生的词汇,但她准确地捕捉到了儿子语气里那丝不同以往的、扎实的意味。她沉默了片刻,再开口时,声音里似乎少了些担忧,多了些宽慰:“得劲……得劲就好,得劲就好啊。”
挂掉电话,平治把红烧排骨盛进盘子。屋外,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喧嚣不止。屋内,灯光温暖,饭菜飘香。他坐下来,拿起筷子,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味道或许比不上餐厅,却有一种扎实的温暖,从胃里慢慢扩散开来。
新工作的土壤依然贫瘠,充满不确定性;旧家庭根系的牵绊,依然沉重,亟待更坦诚的沟通。前路依旧模糊,经济压力依然如山。在这个平凡的夜晚,平治终于在这片摇摆不定的土地上,勉强扎下了一缕细小的根须。它无关名利,只关乎一件完成的具体的事,一顿自己亲手做的饭,以及电话那头母亲一丝稍稍放下的心安。
生活的意义,或许就是在这一次次具体的得劲中,一点点确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他还在路上,步履蹒跚,目光却开始试图寻找脚下那些微小却坚实的支撑点。
第三章 联结的涟漪
心态的转变,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虽微小,却开始在平治的生活中荡开一圈圈细微却清晰的涟漪。他不再是那个完全被自身困境吞噬、只能被动接收外界信息的失业者。如今,他有了一份虽不完美却足以锚定日常的工作,内心那套得劲与具体的哲学虽稚嫩,却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透镜。他开始尝试主动将目光投向自身之外,投向那些同样在城市缝隙中奔波、挣扎或沉默的个体。
通勤路线上,那个常年蜷缩在天桥下的流浪者,从模糊的背景板变成了一个具体的存在。平治注意到他身边那条安静的老狗,注意到他偶尔会仔细阅读别人丢弃的报纸。一个清冷的早晨,平治在便利店买了两个热包子和一杯豆浆,走过去,放在那人面前,低声说了句:“早上天凉,热的。”没等对方回应,他便快步离开,心跳有些快,像是做了一件既自然又别扭的事。此后,这成了偶尔的惯例,有时是一份早餐,有时是一瓶水。他小心地保持着距离,避免施舍般的姿态,更不愿触及对方可能艰难维护的尊严。他思考着:这微小的帮助是否真的有用?还是只是为了安抚自己那颗看见了却无力改变更多的不安?他提醒自己,动机不必纯粹到毫无杂质,行动本身若能带来一丝暖意,便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