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整个会场,死一样地寂静。

米雪的哭声也停了。她站在那里,像一座被风干的雕像。

过了很久,校长在台上的讲话结束了,大家开始稀稀拉拉地鼓掌。

米雪和她的朋友们,灰溜溜地从后门走了。

一场闹剧,结束了。

我知道,我今天得罪了不少人。

但没关系。

跟一群逻辑不清的人做朋友,对我来说,是一种认知负担。

清理掉,挺好。

第3章别拿你的困难,当我的课题

那次捐款风波后,我在学校里“一战成名”。

有人说我冷血无情,有人说我逻辑大神,还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叫“行走的人形杠精”。

我无所谓。

至少,我的耳根子清净了不少。米雪和她那群朋友,见到我都绕着走。

清净的日子没过几天,新的麻烦又来了。

这学期有门很重要的课,《宏观经济学》,期末成绩30%是小组报告。

我最讨厌的就是小组报告。

这玩意儿不是考验学术能力,是考验人类多样性。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匹配到什么样的队友。

不幸的是,我这次的队友里,就有一个“多样性”样本。

她叫李珊珊,一个看起来文文静静,说话细声细气的女生。

我们小组五个人,分工的时候,她主动选了最轻松的“资料搜集与整理”。

行,没问题。

但到了约定交材料的死线前一天,她还没动静。

我在小组群里@她。

“@李珊珊,资料整理得怎么样了?明天就要汇总了。”

过了半小时,她才回复,发了一串哭泣的表情。

“对不起对不起,各位大佬,我这两天家里出了点事,心情很乱,还没来得及弄。”

组长是个老好人,叫孙涛,立刻回复:“没事没事,家里事要紧。珊珊你别急,要不我们帮你分担一点?”

李珊珊立刻回:“真的吗?太感谢了!孙涛你人真好!”

然后她又补了一句:“我这两天真的状态很差,看到那些数据就头疼,可能要过几天才能缓过来。”

翻译一下:这活儿你们帮我干了吧,我啥时候缓过来再说。

我直接在群里打字。

“李珊珊,个人情绪是个人问题,小组作业是团队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无限期地等你‘缓过来’。明天上午十点,把你负责的部分发到群里。有没有问题?”

我的消息一发出去,群里沉默了。

孙涛出来打圆场:“乔思睿,别这么说嘛。珊珊也说了家里有事,我们多体谅一下。”

李珊珊立刻接上,发了一段长长的语音,声音带着哭腔。

“乔思睿,我知道你学习好,瞧不起我。我家里的情况你根本不了解,我爸妈吵着要离婚,我奶奶又生病了,我真的没有心情做任何事。你就不能有点同情心吗?为什么一定要这么逼我?小组作业的分数,就比关心同学还重要吗?”

又来了。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先卖惨,博同情。然后指责对方没有同情心,把自己摆在道德的弱势方,把对方塑造成冷血的加害者。

其他两个组员也开始劝我。

“算了算了,我们帮她做一点吧,也不是多大的事。”

“就是啊,思睿,都是一个组的,别计较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