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陈队,邻居说张老师最近不太对劲,每天晚上都要去胡同口的电话亭打电话,而且每次都关着门打很久,问她打给谁,她只说‘给老同事’。”

陈砚站起身,目光透过窗户看向胡同口。雨还在下,电话亭的玻璃上蒙着一层水汽,像个模糊的剪影。他突然注意到,电话亭的外壁上,也有一个和张桂兰掌心一模一样的 “∮” 符号,只是颜色更淡,像是被雨水冲刷过多次。

上午九点,刑侦队办公室的白板上贴满了照片:张桂兰的尸检报告、怀表的特写、电话亭外壁的符号、《唐诗三百首》的书页…… 李羽在白板前走来走去,手里拿着马克笔在符号旁边画圈。

“周法医刚发来消息,红漆成分是 L 城老油漆厂生产的‘东方红’牌,这种油漆十年前就停产了。还有,张桂兰脖颈处的纤维残留,检测出是尼龙和棉混纺的,和当年纺织厂生产的‘涤棉线’成分一致。” 李羽指着白板上的纤维检测报告,“也就是说,凶器可能是用纺织厂的线做的绳子?”

陈砚坐在椅子上,手指摩挲着怀表 —— 他把怀表带回了办公室,试图拆开表盘看看里面有没有隐藏的东西,但表壳焊得很死,只能看见内侧的 “19930817”。

“查 1993 年 8 月 17 日 L 城纺织厂的事件。” 陈砚抬眼,“还有张桂兰的丈夫,他当年在纺织厂是做什么的,有没有留下档案。”

李羽立刻打开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L 城纺织厂是上世纪的老牌国企,2005 年破产,现在只剩下西区的废弃厂房。网上关于纺织厂的资料很少,只有几个怀旧论坛提到过 “1993 年火灾”,但具体日期和细节都模糊不清。

“陈队,市档案馆有纺织厂的历史档案,但需要审批手续。” 李羽皱着眉,“而且我查了张桂兰丈夫的信息,他叫李建国,1993 年是纺织厂技术科的科长,但 1993 年之后的档案就没了,好像被人删了一样。”

陈砚站起身,抓起椅背上的警服:“去档案馆。”

市档案馆在 L 城新区,和老胡同的破败不同,这里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档案管理科的刘科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听他们说明来意后,脸色明显变了。

“纺织厂 1993 年的档案……” 刘科长翻开登记本,手指在纸页上划过,“奇怪,登记本上写着‘存档完整’,但货架上没有。”

陈砚跟着刘科长走到档案架前,标着 “纺织厂 1993” 的格子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层薄灰。刘科长蹲下身,用手指摸了摸格子底部:“这灰是新落的,说明档案是最近被拿走的,而且拿的人很小心,没留下指纹。”

“谁有资格调取这些档案?” 陈砚问。

“只有单位出具证明,或者…… 当年的经办人。” 刘科长站起身,“纺织厂当年的档案经办人是老周,周志强,他现在退休了,住在东区的养老院。”

养老院坐落在山坡上,院子里种着几棵老槐树,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周志强坐在树荫下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张旧照片,照片上是一群穿着蓝色工装的人,站在纺织厂的大门前。

“李建国啊……” 听到这个名字,周志强的眼睛亮了一下,“当年技术科的大才子,可惜了。1993 年 8 月 17 号那天,纺织厂的细纱车间着火,李建国为了救设备,被烧死在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