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祖父的手稿,你带来了吗?”温景然打破沉默,目光落在她带来的帆布包上。包里除了《金石录》,还有祖父留下的一叠未整理的手稿,纸页泛黄,上面满是祖父的批注和修改痕迹,是她这四年里,偶尔会拿出来翻看,却始终没勇气整理的东西。

林疏点点头,从包里拿出手稿,轻轻放在桌上。手稿用牛皮纸袋装着,上面写着“历代金石考注(未完)”,是祖父的笔迹。温景然伸手接过,指尖的薄茧蹭过纸袋,动作轻得像在捧一件稀世珍宝——他其实见过这手稿,四年前,林疏曾兴奋地拿给他看,说“这是祖父一辈子的心血,我想把它出版,让更多人看到”,当时他还笑着说“我帮你一起整理,等出版了,我们把第一本送给爷爷”。

可那场风波来得太急,让所有约定都成了泡影。

温景然打开牛皮纸袋,小心翼翼地抽出手稿。第一页上,除了祖父的字迹,还留着一个小小的墨点——林疏记得,那是她小时候翻手稿时,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溅上的,祖父当时没生气,还笑着在墨点旁边画了个小月亮,说“就当是夜里校稿时,月亮落在纸上了”。

“这个墨点,我还记得。”温景然的声音很轻,指尖轻轻点在墨点上,“你当时跟我说,爷爷画的月亮像小团子,还说以后要在每本出版的书上,都印一个这样的小月亮。”

林疏的心猛地一揪。这些细节,她以为自己早就忘了,没想到温景然还记得。她看着他低头翻手稿的样子,阳光落在他的发顶,给他的头发镀上一层浅金色,睫毛在眼下投出细细的阴影,和四年前那个在档案室里帮她抄录文献的少年,渐渐重合。

“爷爷的考证很细,”温景然翻到其中一页,上面满是祖父用红笔做的批注,“你看这里,他对‘秦权量铭文’的解读,比现在市面上的几个版本都要深入,只是有些地方的字迹太潦草,需要仔细辨认。”

林疏凑过去看,手稿上的字迹确实有些潦草,尤其是祖父晚年时写的部分,笔画有些颤抖。以前她总缠着祖父,让他念给她听,祖父就会拿着手稿,坐在藤椅上,一句一句地念,她则趴在旁边,把听到的内容抄录下来。那些日子,阳光、藤椅、墨香,还有祖父温和的声音,是她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我以前抄过一部分,”林疏轻声说,“在苏州的时候,偶尔会拿出来整理,只是有些地方记不清爷爷当时是怎么说的,就一直没敢往下弄。”

温景然抬头看她,眼里带着一丝期待:“那我们可以一起整理。每天下午你过来,我们一起辨认字迹,核对文献,就像……就像以前在出版社那样。”

他的声音里带着点小心翼翼,像是怕她拒绝。林疏看着他眼底的期待,又看了看桌上的手稿和《金石录》,忽然觉得,或许这就是祖父的用意——让她带着手稿来找温景然,不仅是为了修复古籍,更是为了让她找回那些被误会搁置的热爱,找回那个曾经和温景然一起,对古籍充满热情的自己。

“好。”她轻轻点头,声音虽轻,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

接下来的日子,林疏每天下午都会来“敬文斋”。她会提前把祖父的手稿带来,温景然则会准备好热茶和点心,两人坐在长桌前,一起辨认字迹,核对文献。有时候遇到看不懂的潦草字迹,他们会一起翻查资料,或者争论某个字的读法,像极了四年前在出版社里一起校对稿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