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不要提前焦虑”:未来会怎样?她不知道。但她知道,此刻站在这里,感受着深秋的风,呼吸着清冷的空气,她还活着,并且正在努力好好活着。这就够了。
苏晓深深吸了一口凛冽的空气,带着初冬将至的气息。她拉了拉衣领,转身,朝着家的方向走去。背影消失在渐浓的暮色里,带着一种单薄却坚韧的力量。
她依然在路上。疼痛的褶皱尚未完全抚平,但她已学会在每一个或寡淡或苦涩的当下,咀嚼出属于她自己生命的滋味——那是她真实活过的证据,也是意义流淌的河床。
3 银杏落尽时[三:一年后]
2025年9月 北京
清晨的阳光带着熟悉的暖意,透过窗棂洒进来。苏晓在闹钟震动前几秒自然醒来。她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像这一年养成的习惯一样,闭眼感受:胸腔随着呼吸平缓起伏的节奏,身下床褥的柔软承托,以及空气中隐约飘来的、楼下早餐摊刚出炉的油条香气。
时间是最温柔的疗愈师,也是最沉默的见证者。距离那个决心放手的秋日,已近一年光阴。银杏叶又将由绿转黄,季节的更迭无声诉说着流逝。
苏晓的生活,在外人看来,似乎并无惊天动地的变化。她依然在那家公司,做着熟悉的工作。只是同事偶尔会半开玩笑地说:“晓晓,感觉你最近……气定神闲了不少?项目火烧眉毛了还能慢悠悠泡杯茶。” 苏晓会笑笑,没有过多解释。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气定神闲”并非天生的从容,而是在无数个“觉察当下”、“接纳情绪”、“专注行动”的时刻里,一点一滴淬炼出来的。
她依然保持着那些微小的仪式感:
• 晨起洗漱时:指尖划过水流,感受温度的变化,像老朋友无声的问候。
• 通勤路上:她会放下手机,观察地铁里形形色色的人,看阳光在车厢地板上跳跃的轨迹,或者只是单纯感受身体随着列车晃动的韵律。
• 午休片刻:她常在附近的公园长椅上,就着简单的午餐,看鸽子在地上踱步,看云卷云舒,让大脑彻底放空十几分钟。这短暂的“留白”,成了她充电的港湾。
那个曾经落灰的画册,如今被她翻得起了毛边。绘画成了她与自己深度对话的方式。周末午后,她常带着画板去那座熟悉的公园。坐在长椅上,她不再刻意回避那条曾经铺满金黄落叶的小径。如今再看,心境已然不同。她会用目光描摹枝干的遒劲,感受光影在叶片缝隙间流淌的变化,将眼前鲜活的景象,一点点转化为纸上的色彩与线条。专注力沉浸在笔尖与纸面的摩擦声中,外界喧嚣自然褪去,内心只余一片澄澈的寂静。
她也并非遗忘了陈默,只是那个名字和与之相关的情绪,不再具有摧毁性的力量。它们像旧书页中偶然翻出的褪色书签,带来一丝怅惘,随即又被生活的现实感覆盖。“无论我们最后生疏成什么样子,曾经对你的好都是真的。”这句话偶尔浮现时,她已能平静地与之共处,像阅读一段属于他人的故事,带着一丝遥远而温和的释然。她理解了,放下不等于否定过去,而是让过去安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不再侵扰当下的安宁。
新的挑战也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