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明穿着母亲赶制的新布鞋,站在黄土飞扬的村口,望着那一张张被烈日和风沙雕刻的面孔。他接过那筐沉甸甸的鸡蛋,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面向乡亲,缓缓弯下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
抬起头时,他已泪流满面。 “乡亲们的恩情,我陈启明永世不忘!”少年的声音在晨风中颤抖,却异常坚定,“将来我若有出息,必当回报春风村!若违此誓,天打雷劈!”
朝阳从东山头跃起,将金光洒在少年单薄却挺直的脊梁上。卡车扬起尘土,载着少年和全村的希望,缓缓驶离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陈启明紧紧抱着那筐鸡蛋,仿佛抱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每一个鸡蛋,都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乡情,一份让他将来无论走多远都不敢忘却的初心。
春风村在他身后渐渐模糊,但那筐鸡蛋的重量,却永远烙在了他的心上。
第一章:平京觅渡
平京市的九月,暑气未消。陈启明提着化肥袋改制的行李包,站在平京大学气派的校门前,仰头望着鎏金的校名牌匾,恍如隔世。
三天前,他还在春风村的玉米地里挑水抗旱;而现在,他已是这所全国知名学府的新生。身上的粗布衣裳和一双沾满尘土的布鞋,在周围那些穿着时髦的同学中间显得格外扎眼。
报到处,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那叠由毛票和零钱凑成的学费时,负责收费的老师推了推眼镜,仔细清点了两遍。几个排在后面的学生窃窃私语,陈启明耳根发热,却挺直了腰板——这每一分钱,都是乡亲们沉甸甸的心意。
宿舍是八人间,他的床位靠门。城里室友的父母忙着铺床挂蚊帐,摆放各种他没见过的新鲜玩意儿。陈启明默默地打开行李,将母亲手缝的被褥铺好,把那筐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在床下阴凉处。
大学生活并非想象中的美好。首先摆在面前的是生存问题。乡亲们凑的钱交了学费和住宿费后已所剩无几,他必须尽快找到生计。
第一份工作是抄信封。一千个信封五元钱,他常常抄到深夜手指抽筋。后来发现学校图书馆缺人整理书籍,他便抢着去干,虽然每小时只有八毛钱,但可以在工作间隙看书。
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大二上学期偶然听到的一则消息。计算机系的同学抱怨编程作业太难,说要是有人能代写就好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陈启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但凭着农家子弟的倔劲,他跑到计算机机房外,一站就是好几天。管理员被这个农村来的学生打动,破例允许他在机房空闲时进去学习。
最初的日子无比艰难。面对闪烁的屏幕和复杂的指令,他连开机都要请教别人。但他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借来编程书籍,一字一句地啃,一段代码一段代码地试。
很快,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逻辑思维强,对代码有着天然的敏感。为了争取更多上机时间,他主动帮机房打扫卫生,最后干脆偷偷配了钥匙,深夜溜进去练习。
平京的冬夜,寒风刺骨。机房里有暖气,但到了后半夜依然冷得让人发抖。陈启明裹着军大衣,趴在机房地板上小睡片刻,闹钟定在凌晨三点,醒来继续编程。饿了就啃从食堂带来的冷馒头,渴了喝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