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998年6月18日,"迅风多媒体"正式开张。一块手写的招牌,一个玻璃柜台,后面堆着几个纸箱,这就是全部家当。

开业第一天,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驻足。隔壁卖电脑耗材的老板打量着他这个新来的,笑着说:"小伙子,这行水深着呢,你一个大学生来凑什么热闹?"

陈启明不答话,只是仔细地擦拭着柜台里的刻录机,将价格标签摆得整整齐齐。

转机发生在第三天。一个中年男子来买光盘,顺口问了一句刻录机怎么用。陈启明不仅详细讲解,还现场演示如何刻录光盘,教他如何分辨光盘质量。那人原本只是随便问问,最后却买了一台最贵的刻录机。

"小伙子,你讲得明白,不像别的柜台光会忽悠。"顾客临走时说。

陈启明恍然大悟: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里,专业和诚信反而是最稀缺的。从此,他给自己的柜台立下规矩:不欺客、不宰客、耐心讲解、售后负责。

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但他很快发现了新问题:很多顾客买回刻录机后不会安装使用,经常回来求助。其他柜台都是卖出去就不管了,陈启明却一个个耐心指导,有时候还上门服务。

这样一来,虽然耽误时间,但口碑却做起来了。老顾客带新顾客,他的小柜台前开始排起队。

最忙的时候,他一天只吃一顿饭,白天当销售,晚上当技术员,深夜还要自己去货运站提货。一米八的个子,扛着几十斤的箱子在商场里穿梭,汗水浸透了那件唯一的白衬衫。

一次,给一个公司送十台刻录机,为了省运费,他借了一辆三轮车自己蹬过去。到达时正值中午,烈日当空,他浑身湿透像个水人。对方老总恰好看到这一幕,被这个年轻人的实干精神打动,不仅当场付清全款,还成了他的长期客户。

三个月后,小柜台已经容不下蓬勃发展的生意。陈启明迫切需要雇个人帮忙。

来应聘的是个河南农村来的小伙子,叫张志强,初中毕业,在平京漂了半年,找不到稳定工作。陈启明看着他粗糙的手和朴实的脸庞,想起了初到平京时的自己。

"试用期一个月,底薪八百,包吃住,干得好有提成。"陈启明开出的条件让张志强愣住了——当时市场行情也就五百块。

"老板,您...您没开玩笑吧?" "叫我启明就行。"陈启明拍拍他的肩膀,"跟我干,不会让你吃亏。"

他租下了柜台后面的一个小仓库,摆上下铺,这就是他们的"宿舍"。晚上打烊后,他教志强认电脑配件,学简单的安装技术。

第一个月发工资时,陈启明不仅给了答应了的八百,还额外加了二百元奖金:"这是你这个月卖出五台刻录机的提成。"

张志强捏着十张百元大钞,手都在发抖:"明哥,我...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多钱!"

那天晚上,陈启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斑驳的水渍,想起了春风村的乡亲们。当年他们无私地帮助自己,现在他也有能力帮助别人了。

"要让跟着我干的人都有奔头。"他在心里默默许下新的承诺。

柜台里的刻录机反射着窗外的灯光,仿佛在默默见证着一个商业传奇的起点。在这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陈启明不仅找到了事业的方向,更找到了值得坚守一生的商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