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危机与转机
2003年的春天,平京市被一种无形的恐惧笼罩。街上的行人戴起了口罩,商家早早关门闭户,曾经车水马龙的龙腾数码广场,如今门可罗雀。
"迅风多媒体"的柜台前,张志强无聊地擦拭着已经一尘不染的展示柜。这是连续第七天没有开张了。
"明哥,再这样下去,咱们连租金都交不起了。"志强愁眉苦脸地说。
陈启明站在柜台后,望着空荡荡的商场走廊。他的六家线下门店,现在每天亏损上千元。库存积压,现金流即将断裂,十几个员工的工资还要照发。
深夜,公司简陋的办公室里,合伙人会议不欢而散。
"转型线上?开玩笑!现在谁还敢收货?快递都不通了!" "线下才是根本,咱们熬过这阵子就好了。" "我建议裁员,至少把工资支出降下来。"
陈启明沉默地听着所有人的反对,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最后,他站起身,目光坚定:"不裁员,不关店,但要转型。"
会议室顿时炸开了锅。
"启明,你疯了吗?现在什么环境你不知道?" "线上投入那么大,咱们亏得起吗?"
陈启明走到窗前,望着平京罕见的空旷街道:"正是因为他们都不敢,才是我们的机会。"他转过身,眼神灼灼,"疫情让所有人都不敢出门,但需求还在。如果我们能安全地把货送到家门口,这就是迅风最大的机会。"
"太冒险了!" "我不同意!"
争论持续到凌晨。最终,陈启明拍了桌子:"我是大股东,这个责任我来担。愿意跟我走的,留下;不愿意的,可以退股。"
办公室里鸦雀无声。
那晚之后,陈启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关闭所有线下门店,全力转型线上。他给所有员工开了会:"相信我,只要我们撑过这段时间,迅风会比以前更强大。这期间,工资照发,一个都不会少。"
接下来的日子,他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白天处理公司事务,安抚客户;晚上则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重拾编程老本行,搭建电商网站。
多少个深夜,办公室里只有键盘敲击声相伴。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饿了就泡碗方便面。他亲自设计网站架构,编写前端页面,调试后台系统。屏幕的蓝光映着他日渐消瘦的脸庞,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迅风商城"上线第一天,只有十几个订单,都是老客户支持的。但陈启明亲自打包,联系还能通行的快递,确保每一个订单都安全送达。
转机发生在一周后。一位客户在收到货后,在论坛上发帖称赞:"这个时候还敢送货上门,而且消毒做得特别仔细,迅风靠谱!"
帖子迅速传播,订单开始暴涨。原本冷清的仓库突然忙碌起来,现有的五名员工根本忙不过来。
就在这时,陈启明做了一个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回乡招人。
"现在平京疫情这么严重,你还让人从外地来?"张志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春风村到现在一例都没有,是最安全的地方。"陈启明已经拨通了老家村支书李德厚的电话,"德厚叔,我需要人手,要踏实的年轻人..."
三天后,第一批十个春风村的年轻人包车来到了平京。领头的正是陈启明儿时的玩伴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