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早期发展(7世纪)是其从诞生到初步确立宗教与社会影响力的关键阶段,核心围绕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关键迁徙事件及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进程展开。
1. 诞生背景(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
- 社会环境:当时阿拉伯半岛处于分裂状态,各部落信奉多神教,崇拜偶像,部落间战乱频繁;麦加因地处红海与波斯湾商路枢纽,经济繁荣,但贵族阶层垄断财富,社会矛盾尖锐。
- 宗教氛围:半岛内已有犹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传播,为伊斯兰教“认主独一”思想提供了思想土壤;部分人开始反对多神崇拜,寻求统一的信仰。
2. 穆罕默德的传教历程
- 启示降临:610年,40岁的穆罕默德在麦加近郊的希拉山洞冥想时,据称接受了天使吉卜利勒传达的真主启示,要求他传播“认主独一”的教义,由此开启传教生涯。
- 初期传教(610-622年,麦加):
- 穆罕默德首先向家人和密友传教,妻子赫蒂彻、堂弟阿里、挚友阿布·伯克尔等成为最早的信徒。
- 公开传教后,教义直指麦加贵族的多神崇拜和剥削行为,遭到麦加贵族的强烈反对——贵族担心教义动摇其宗教权威(麦加克尔白神殿是多神崇拜中心)和经济利益(朝圣贸易),对穆斯林进行迫害、羞辱和经济封锁。
- 为保护信徒,穆罕默德曾安排部分信徒迁徙至埃塞俄比亚避难。
- 619年,穆罕默德的妻子赫蒂彻和叔父阿布·塔利卜先后去世,他失去重要支持,处境愈发艰难,史称“悲痛之年”。
3. 希吉拉(迁徙)与乌玛建立(622年,麦地那)
- 迁徙缘由:麦加贵族计划刺杀穆罕默德,同时麦地那的部落因内部矛盾,邀请穆罕默德前往调解,穆罕默德遂决定率信徒迁徙。
- 迁徙过程:622年9月,穆罕默德与阿布·伯克尔秘密离开麦加,历经艰险抵达麦地那(当时称叶斯里卜),随后其他信徒陆续抵达,此次迁徙被称为“希吉拉”(意为“迁徙”)。
- 重要意义:希吉拉是伊斯兰教发展的转折点,标志着伊斯兰历的元年(公元622年为伊历元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不再仅是宗教领袖,开始建立世俗政权。
- 建立乌玛: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将当地信徒、迁来的麦加信徒及支持他的部落整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共同体“乌玛”(意为“民族”或“社群”),制定《麦地那宪章》,明确各群体的权利与义务,以伊斯兰教教义规范社会秩序,乌玛成为伊斯兰教早期的组织核心。
4. 巩固势力与重返麦加
- 与麦加的对抗:麦加贵族视乌玛为威胁,多次发动战争。624年的白德尔战役中,穆斯林以少胜多,提振了士气;627年的壕沟战役,穆斯林通过挖壕坚守,击退麦加联军的大规模进攻,乌玛的地位得以巩固。
- 宗教与社会建设: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第一座清真寺——先知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和政务处理的中心;完善教义体系,规定礼拜、斋戒等宗教功课,逐步形成伊斯兰教的核心礼仪。
- 重返麦加(630年):随着乌玛势力壮大,麦加贵族无力抗衡,双方达成协议。630年,穆罕默德率万名信徒和平进入麦加,下令清除克尔白神殿内的所有多神偶像,将其改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和礼拜中心,麦加贵族及居民纷纷归信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