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线:征服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区,势力延伸至印度河流域,与中国唐朝的势力范围接壤(751年怛罗斯战役后,唐朝退出中亚)。
- 西线:攻占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711年派遣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葡萄牙),建立安达卢斯王国,随后继续向北进军,因732年普瓦提埃战役被法兰克王国击败,停止在欧洲的扩张。
- 北线:多次进攻拜占庭帝国,曾于717-718年围攻君士坦丁堡,但因拜占庭的顽强抵抗和恶劣天气失败,未能征服拜占庭核心地区。
- 最终版图:鼎盛时期,帝国版图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至印度河流域,北抵黑海和里海沿岸,南达北非撒哈拉沙漠,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3. 经济与文化发展
- 经济体系:以农业、商业和税收为支柱。农业上,在两河流域、埃及等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商业上,利用帝国横跨三洲的地理优势,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大马士革、巴格达(后期兴起)、开罗等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税收方面,对穆斯林征收天课,对非穆斯林(“有经人”)征收人头税和土地税,构成国家主要财政收入。
- 文化融合:阿拉伯人作为统治民族,与被征服地区的波斯人、希腊人、埃及人等展开文化交流。王朝初期虽以阿拉伯文化为主导,但逐渐吸收希腊哲学、波斯文学、印度数学等文明成果,为后续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 语言统一:将阿拉伯语定为帝国官方语言,推动阿拉伯语在各地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也使《古兰经》的传播更加广泛。
4. 宗教与教派矛盾
- 逊尼派与什叶派分裂加剧:倭马亚家族属于逊尼派,对什叶派(阿里的支持者)采取压制政策。什叶派认为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的哈里发,对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充满敌意,多次发动起义均被镇压。680年,阿里之子侯赛因在卡尔巴拉战役中被倭马亚军队杀害,成为什叶派历史上的重大悲剧,进一步激化了两派矛盾,卡尔巴拉惨案也成为什叶派的重要宗教节日“阿舒拉节”的起源。
- 哈瓦利吉派的反抗:哈瓦利吉派作为从阿里阵营分裂出的激进教派,反对世袭制,主张哈里发应通过选举产生,持续反抗倭马亚王朝的统治,成为王朝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王朝灭亡
1. 灭亡原因
- 内部矛盾激化:倭马亚家族的腐败和奢侈统治引发民众不满,任人唯亲的政策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离心离德;对非阿拉伯穆斯林(“麦瓦利”)的歧视政策(如税收不公、无法担任高官),促使这一群体成为反抗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阿拔斯家族的崛起:阿拔斯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后裔,以“复仇”和“恢复正统”为口号,联合什叶派、波斯贵族及不满的民众,发起反对倭马亚王朝的起义。
2. 灭亡过程
747年,阿拔斯家族领导的起义在波斯东部爆发,迅速席卷帝国东部地区。750年,双方在底格里斯河下游的扎卜河战役中展开决战,倭马亚军队惨败,末代哈里发麦尔万二世逃往埃及后被杀,倭马亚王朝灭亡。阿拔斯家族随后建立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