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张同志并没有离开,而是在校园对面的一家咖啡馆坐下,透过玻璃窗观察着我。除了他之外,人群中至少还有三位便衣若即若离地跟着我。
“陈明?”登记处的学姐抬头看我时愣了一下,随即恢复专业表情,“你的宿舍安排在紫荆公寓3号楼,这是钥匙和校园卡。”
我道谢时注意到她快速在名单上做了个记号。我的档案显然是被特殊标记了。
去宿舍的路上,我能感受到四周投来的目光。不只是安全人员的监视,还有来自同学们的好奇。一个美籍华裔天才交换生——这是我被赋予的人设。
宿舍是单人间,异常宽敞。组织提前告知过,龙国会给我特殊待遇,既是为了观察,也是为了避免我与普通学生过多接触。
放下行李,我锁好门,仔细检查房间。三个隐藏摄像头,两个窃听器,全都巧妙地安置在不起眼处。我微微一笑,对着其中一个摄像头挥手致意,然后开始整理行李。
最底层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六岁生日时与父母在实验室的合影。父亲的手搭在我肩上,母亲正在点蜡烛。那天她送我一条项链,银质链坠里藏着一枚微型芯片。
“无论发生什么,明明,都要记住你是谁。”她当时这样说。
项链在基地时被没收了,但芯片我早已取出,如今嵌在我左手腕表里。那是父母研究的核心数据,也是组织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敲门声响起,我迅速藏好照片。
“陈明同学?我是班主任王教授,欢迎来到清北。”
课堂比预期中有趣。
龙国的基因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沿,教授们讲解的内容有些甚至超越了组织实验室里的知识。我小心地控制着自己的表现,回答问题时准确率保持在90%左右,偶尔犯一些精巧的错误,反而会给我带来加分。
第三周,分子生物学课上来了一位新面孔。
“这位是国家安全部的赵处长,今天来讲授生物安全法规。”教授介绍道。
赵处长目光如鹰,扫视全班后定格在我身上。他讲了四十分钟的法规政策,然后开始分组讨论案例。
“陈同学,从国际视角看,您认为基因编辑技术的边界在哪里?”他突然向我提问。
全场安静下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测试或者说是试探。
我调整呼吸,展现出略微紧张的姿态:“我认为……科学应当为人类福祉服务,任何技术都应当在伦理和法律的框架内发展。龙国在这方面的管理令人钦佩。”
标准答案,无懈可击又略显平庸。赵处长点点头,没有继续追问。
下课后,我在教学楼外被叫住。
“陈明?”一个清脆的女声。
转身看见的是林薇,班里最出色的学生之一,据说父亲是军方高层。她微笑着递给我一本书:“你刚才提到的参考文献是这本吧?”
我瞥了一眼书名——《基因编码中的伦理困境》,组织情报库里标注为“龙国安防推荐阅读”。
“是的,谢谢。”我接过书,感到书中夹着什么东西。
回到宿舍,我避开摄像头,打开书本,里面落出一张纸条:
“欢迎回家,我们知道你是谁。”
我的血液几乎凝固,躁动感瞬间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