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3 时光信箱

深秋的雨丝斜斜地织着,林小满正蹲在书店角落整理旧书,指尖忽然触到一本烫金封面的《西方建筑史》,书脊处粘着半片干枯的银杏叶。她轻轻翻开,一张泛黄的信纸从书页间滑落,娟秀的字迹瞬间撞进眼底——是父亲的字。

“小满,若你某天看到这封信,想必正为书店的事犯愁吧。”林小满的指尖抚过字迹,眼泪忽然就掉了下来。信里,父亲写了他开书店的初衷:年轻时在国外留学,曾在一间小书店里躲过一场暴雨,店主递来的热咖啡和书架上的书,成了他异国他乡最温暖的记忆。“我想让‘拾光书店’也成为这样的地方,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能给路过的人留一盏灯。”

“在看什么?”沈知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暖意。他撑着一把黑伞,裤脚沾了些泥点,手里还提着一个保温袋。

林小满慌忙把信纸折好,塞进书里,却还是被他看出了端倪。沈知行在她身边蹲下,没有追问,只是从保温袋里拿出一杯热姜茶:“刚从巷口张奶奶那儿买的,驱寒。”

看着林小满眼眶红红的样子,他轻声说:“我小时候,我爷爷也总在书里夹纸条,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怕我忘了那些重要的事。”

林小满吸了吸鼻子,把父亲的信递给他。沈知行认真地读着,眉头轻轻蹙起,又慢慢舒展开。“你看,”他指着信里的话,“你父亲早就告诉我们答案了——书店的意义,从来不是营业额,而是那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那天下午,雨一直没停。林小满和沈知行坐在靠窗的阅读区,就着姜茶的热气,重新规划书店的方向。沈知行拿出一张新的设计图,在原本的布局上添了一个“时光信箱”:“我们可以让来书店的人写下自己的故事或心愿,放进信箱里,每月选一个日子拆开分享。”

林小满眼睛一亮,忽然想起之前整理旧书时发现的一叠父亲的建筑手稿——那些画着老巷建筑的草图,边角都被摸得发亮。“我有个想法!”她跑回柜台,抱来一摞手稿,“我们可以把这些手稿做成展览,再邀请大家来画自己记忆里的老建筑,搞一个‘老巷记忆展’!”

沈知行看着她眼里的光,笑着点头:“这个主意太棒了。刚好我认识一个做策展的朋友,可以请他来帮忙。”

接下来的日子,书店里变得更热闹了。巷口的张奶奶带着老街坊们来帮忙刷墙,她们用掺了金箔的颜料,在墙面画满了梧桐叶和向日葵;附近中学的学生们组成了义工小队,放学后就来书店整理旧书、粘贴展览海报;就连之前总抱怨书店“变味”的老顾客陈先生,也拿来了自己收藏的老相机,说要帮书店拍一组“巷尾光影”的照片。

筹备展览的过程中,林小满和沈知行的交集越来越多。有一次,为了收集老建筑的资料,他们冒着寒风走访了城市里的老街区。沈知行拿着画板,认真地勾勒着斑驳的砖墙和雕花的木窗,林小满则在一旁记录居民的讲述。夕阳西下时,他们坐在一家老面馆里,看着窗外的落叶,沈知行忽然说:“小满,你知道吗?我以前设计建筑,总想着要多宏伟、多特别,可遇见你之后才明白,最动人的设计,是能装下人们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