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他说话时,目光真诚地注视着张哲,让人无法怀疑其诚意。苏珊也柔声附和:是啊,张先生别见外。这社区环境不错,就是刚来可能有些不熟悉,有事随时找我们。他们的热情如春风拂面,举止优雅,言语得体,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瞬间将张哲初来乍到的疏离感和些许不安冲淡了大半。他甚至在心里自嘲了一下,是不是最近加班太多,对人际交往都变得迟钝和多疑了?能遇到这样的邻居,运气好得确实有些不真实。接下来的几天,张哲投入到了繁琐的搬家整理工作中。这家人果然如他们初次见面所承诺的那般,持续展现着友善。苏珊会在张哲晚归时,端来还带着烤箱余温的手工曲奇或精致的小蛋糕,包装得一丝不苟;李维在周末阳光正好的午后,会邀请张哲到自家打理得一丝杂草也无的小花园里,喝一杯红茶,聊的话题从国际时事到社区趣闻,总是积极正面,绝不会涉及任何负面抱怨或敏感议题。而那对双胞胎莉莉和乐乐,更是模范儿童的典范。她们在社区游乐场玩耍时从不争抢,遇到张哲总是停下活动,用那训练有素的清脆嗓音问好,笑容标准。张哲从未听过她们像普通孩子那样大声尖叫、奔跑打闹,甚至连哭闹声都未曾有过。整个翠湖庭苑社区也似乎笼罩在这种完美的氛围中。绿树成荫,草坪如毯,湖泊在阳光下波光粼粼。邻居们相遇时,必定会点头微笑,互致问候,但那些问候往往停留在早上好、天气不错的层面,浅尝辄止,很少会发展成深入的闲聊。一切都井然有序,干净、美丽、宁静,像一座精心设计和维护的模型沙盘。然而,张哲毕竟是一名优秀的程序员,他的工作训练了他对模式、逻辑和异常值的敏锐直觉。当最初的感激和适应期过去后,他那习惯于在代码中寻找bug的大脑,开始隐约捕捉到这个完美社区和完美邻居交响曲中,一些极其微弱、但持续存在的不协调音符。首先引起他警觉的,是李家成员,或者说整个社区成年人身上那种近乎绝对的情绪稳定性。张哲从未见过李维或苏珊流露出任何一丝负面情绪。没有因为工作或生活琐事而显现的疲惫或不耐烦,没有对孩子可能“不完美”瞬间的责备或提高声调,甚至没有听过他们任何形式的抱怨——无论是关于天气、物价还是社区管理。李维永远风趣幽默,见解恰到好处地令人舒适;苏珊永远温柔体贴,关怀备至,但那种关怀更像是一种程式化的义务,而非发自内心的热络。他们的对话流畅自然,内容积极向上,充满了对社区的赞美、对生活的感恩,但张哲渐渐觉得,那不像真实的生活对话,更像是在播放一张精心编制、无限循环的唱片。缺乏即兴的发挥,缺乏情感的细微波动,缺乏……人性的温度。仿佛他们每个人都佩戴着一副无缝衔接的、名为“友善”和“满足”的面具,并且从未摘下过。另一个让张哲心生疑窦的发现,是关于夜晚的翠湖庭苑。白天的社区充满生机,鸟语花香,偶尔还有孩子们的嬉笑声(尽管音量总是被控制在宜人的范围内)。但一旦时针划过晚上九点,整个社区就像被按下了静音键,迅速陷入一种近乎绝对的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