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雨落红楼,木棉撞进少年心

某个梅雨季来得格外早的南方春天。苏州大学的老红楼图书馆漏着雨,林青莲蹲在窗边,手里的铅笔在画纸上蹭出第三遍木棉 —— 她总画不好木棉的蕊,要么太淡,要么太烈,像极了她心里没说出口的心事。

“同学,你的颜料盒要掉了。”

清朗的声音从头顶传来时,青莲正伸手去扶快要滑到地上的钛白颜料,指尖却先触到一只骨节分明的手。那只手握着本卷边的《红楼梦》,书页间夹着片晒干的银杏叶,手的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袖口还沾着点墨渍。

“谢谢。” 青莲慌忙收回手,却不小心把钛白蹭到了对方的褂子上,“对不起!我给你洗吧?”

男孩笑着摇头,把书放在桌上,弯腰帮她捡散在地上的画笔:“没事,我叫陈景明,历史系的。你画的是木棉?”

青莲点头,手指捏着画纸的边角发紧 —— 她是北京来的交换生,第一次在南方见到木棉时,就被那满树红火震住了,总觉得这花像在拼命活着,连谢都谢得热烈。

“木棉好,” 陈景明指着画纸上的缺口,“你看它的枝桠,要再硬一点,像北方的树那样,不然撑不起这么红的花。” 他说着,从兜里摸出支钢笔,在画纸空白处勾了几笔 —— 原本软塌的枝桠瞬间立了起来,连带着那几朵木棉,都像是要从纸上跳下来。

那天的雨下到傍晚才停。陈景明帮青莲把画具搬回宿舍,路过校门口的小吃摊时,非要买两串糖炒栗子:“北京的栗子是不是更甜?这个你尝尝,我们苏州的也不差。” 青莲咬着栗子,甜香裹着热气钻进喉咙,她偷偷看陈景明的侧影 —— 他的睫毛很长,笑的时候会弯成月牙,说话时总盯着人的眼睛,认真得让人慌神。

后来他们总在图书馆碰面。青莲画木棉,陈景明读史书,累了就凑在一起说话。陈景明会给她讲苏州的巷弄,说巷尾张阿婆的桂花糕要等重阳才做;青莲会给她讲北京的胡同,说冬天的糖葫芦要裹三层糖霜才不粘牙。有次青莲画到深夜,陈景明从食堂带了热粥来,粥碗里卧着个荷包蛋,蛋黄是流心的 —— 他说 “我问了食堂阿姨,说这样的蛋最嫩,适合熬夜的人吃”。

青莲把那天的粥碗洗干净,收在书桌最下层的抽屉里。她还把陈景明勾过的木棉画装了框,挂在床头,每天睡前看一眼,就觉得连梦都是暖的。她那时还不知道,这株画在纸上的木棉,会在后来的岁月里,长成他们心里拔不掉的刺,连带着那场雨、那碗粥、那串栗子,都成了往后半生反复回想的光。

2 胡同里的晚餐,恩怨破土时

毕业季,陈景明跟着青莲回了北京。青莲的家在胡同深处,是座带院子的老房子,母亲赵桂兰早早就炖了排骨,院子里的石榴树正开花,红得晃眼。

陈景明提着从苏州带的碧螺春和酱鸭,手心里全是汗。青莲拉着他的手,小声说 “我妈就是看着凶,人很好的”,可他还是紧张 —— 他知道自己的家底,父亲是苏州小厂里的退休工人,母亲走得早,家里只有一间老房子,跟青莲家比,差得太远。

晚饭时赵桂兰还算客气,问他家里的事,陈景明一五一十地说:“我爸叫陈建国,以前在苏州红星机械厂当钳工,现在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