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云骧回头,城门洞的尽头有一片黑,黑里有一扇门的影。他不知那门后是什么,不知送粮的人是谁。但他知道:眼前的米,是把刀从百姓脖子上推开了一寸。
发放的秩序很快建立起来。魏秋禾也被人叫来,她是城里临时医疗点的负责人,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棉袍,手上有冻疮。她把几袋米亲手分到伤病家属手里,叮嘱:“孩子先吃,老人再吃。”
她抬眼,看见箱侧那盏纸灯,灯影被雪光映得像真的在发亮。她忽然很想知道那盏灯后的人——他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懂得在这个时候送来米。
夜深,风更狠。最后一只箱子也分完,顾云骧把剩下的木板收拾起来,堆在一处角落,准备明日搭粥棚。他用手背擦了擦眼角的风沙,压低嗓子自言自语:“多撑一天,就多活一城人。”
他抬头,向那扇暗门点了点头,像向远方的战友致敬。
第四章 现代商战:压价与反击
现代这边,事情并不总是顺风顺水。一批囤货的粮商嗅到了“纸灯米”的投放,合谋抬价,开始缩货、拆零、制造“断供”恐慌。一时间,社交媒体上“粮价异常”的话题被刻意炒热。
“他们在打你。”周墨把几份市场监测报表丢到桌上,“你抬价,他们就说你发灾难财;你不抬,他们就卡住下游,让你货卖不出去。”
林川喝了一口冷茶,淡淡说:“那就绕过去。”
“怎么绕?”
“直投四个核心批发市场。”林川打开地图,“我们跳过囤货商,和市场方合作,设四个快闪仓,只有一个规则:明码标价,买多少都有。包装统一、溯源码公开。把秩序稳起来。”
“这样烧钱。”周墨提醒。
“钱,是拿来用的。”林川合上电脑,“我们用他们最懂的东西——供需——去对抗他们最想操控的东西——价格。”
三天后,四个市场的快闪仓同时亮灯。纸灯的标识成为一种信号:这里不宰客。中间商试图派人来哄抢、破坏,市场方与警方迅速介入。几家恶意囤货的仓库被查出账目问题,罚款、停业、约谈,风向大变。
“林总,韩总要见你。”助理把一张名片递过来,名片上烫金写着“韩则声,文化商贸集团”。
咖啡馆里,韩则声穿一身深蓝西装,笑容温和。他举杯:“年轻人,别跟钱过不去。你的货,路很野。我可以帮你把路修成高速。”
“我只做一个方向。”林川说,“往历史深处送。”
韩则声笑意不改:“那就可惜了。你挡了很多人的路。”
“有人路狭,只能容下自己。”林川把杯子放稳,起身,“告辞。”
当晚,仓库门口无人机盘旋,网络上有人匿名举报“疑似走私文物”,“纸灯米”被恶意带节奏。周墨和律师团队预案齐发:交易品类、进销记录、捐赠去向全公开;同时,林川把自己掌握的一条“境外异常高价收购古钱币”的链条整理成材料,送到有关部门。
不到一周,一串“涉嫌非法文物流出”案被破,几名关键人物落网。舆论风向陡转,纸灯反而被更多人看见。
“你这是把火往自己身上引。”周墨感叹。
“火焰越亮,影子越短。”林川淡笑,“我们要让那些影子无处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