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实验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加入周新新的团队。其中最著名的是神经外科医生陈默,这位曾经拒绝为霍金做脑部手术的医生,在看到734号恒河猴的实验数据后,毅然放弃了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终身教职。“我当了三十年医生,每天都在见证人类身体的脆弱,”陈默第一次走进实验室时对周新新说,“但你的实验让我看到,我们或许能让人类不再害怕疾病、衰老,甚至死亡。”
2050年的春天,实验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经过全球伦理委员会的反复审核,“人类意识科技化”实验被批准进行第一例人体临床试验。志愿者是一位名叫李然的28岁女孩,她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从出生起就生活在黑暗中。当周新新和陈默将直径不足一毫米的图灵核心通过微创植入李然的大脑顶叶时,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只有仪器的滴答声在空气中回荡。
“现在,我们要开始激活神经连接了,你可能会感到有些头晕。”陈默的声音通过麻醉面罩传到李然耳中。周新新按下控制台的红色按钮,图灵核心开始释放微弱的电流,刺激李然大脑中的视觉皮层。突然,李然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她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眼泪顺着眼角滑落。“我……我好像看到了光。”她的声音带着颤抖,“是蓝色的,像天空一样。”
那一刻,实验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周新新看着监控屏幕上李然的脑电波图谱,那些曾经混乱无序的曲线,此刻正与图灵核心的数据流完美同步。她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话:“星星之所以亮,是因为它们在努力燃烧自己。”现在,她终于明白,人类的进化,或许就是一场自我燃烧的旅程。
但挑战才刚刚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接受手术,新的问题开始出现。有几位受试者在术后出现了“意识错位”的症状,他们会突然忘记自己的身份,甚至认为自己是AI。更严重的是,一位名叫马克的工程师在接入图灵核心三个月后,突然失去了所有情绪反应,他对家人的拥抱毫无感觉,对曾经热爱的音乐也变得冷漠。“我好像变成了一台机器,”马克在一次随访中对周新新说,“我能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却不知道怎么表达爱。”
这些意外让周新新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实验是否真的正确,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那天晚上,她独自来到实验室,看着培养舱里的人造脑组织,突然听到图灵核心的合成语音:“周教授,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对话时,你说的存在的意义吗?”周新新愣住了,AI继续说道:“人类的情绪不是进化的负担,而是意识的灵魂。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用科技取代人性,而是用科技完善人性。”
这番话让周新新恍然大悟。她立刻召集团队,重新调整实验方案。他们在图灵核心中加入了“情绪保护模块”,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的边缘系统,确保受试者在获得科技能力的同时,不会失去情感感知。这个调整果然起到了效果,之后的受试者再也没有出现“意识错位”的症状,反而有人开始展现出惊人的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