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屈原,他的忧思、他的理想、他的绝望,早已沉没在流量的最底层。
小弥抱着一块透明平板站在走廊尽头,面无表情地看着他。“陈博士,”她总是这样称呼他,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讽刺,“算法对你的‘李白秀’总体评价B+。历史契合度只有15%,但娱乐偏差值高达89%。尤其是最后意外混乱段落,用户‘爽点’集中爆发。”
“所以,成功是因为一场意外事故?”陈醒扯了扯嘴角。
“成功是因为数据。”小弥点开平板,展示着一堆曲线图,“观众需要的是情绪宣泄,而非历史教育。你的价值在于,你能用看似‘高级’的皮囊,满足他们最原始的娱乐需求。算法认为,你具备挑战S级任务的潜力。”
“S级任务?”陈醒有种不祥的预感。
“《极限伦理秀:屈原的抉择》。”小弥的声音毫无波澜,“我们将使用最新批准的‘历史人物克隆体模板’,编号QY-001,基于基因技术和脑植入记忆碎片,模拟屈原在汨罗江边的最后时刻。你的任务,是作为‘互动者’,引导甚至……干预他的‘抉择’,最大化戏剧冲突和伦理讨论度。”
陈醒感到一阵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克隆历史人物?并在一场秀中决定其“命运”?这已经超出了恶搞和篡改的范畴,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亵渎。
“这是任务简报。”小弥将资料传输到陈醒的智能手环上,“你有24小时考虑。拒绝的话,根据合同第7条第3款,你需要支付相当于过去三年总收入的违约金。当然,你的直播频道也会被降权至‘尘埃区’。”
她转身离开,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像倒计时的钟声。
陈醒回到他那间狭小的公寓,窗外是永不落幕的霓虹。他点开任务简报,全息投影展开,一个面容憔悴、但眼神清澈如古井的虚拟形象出现,标签是“QY-001(屈原克隆体)”。资料详细列出了克隆体的情绪触发点、记忆碎片内容(主要来自中学课本和民间传说),以及可供“互动者”选择的“干预选项”:包括言语刺激(如嘲讽其理想迂腐)、环境施压(如模拟楚国君臣的嘲笑全息影像),甚至包括物理接触的限度(允许轻微推搡,以制造“投江”的紧迫感)。
简报的最后一页,用加粗字体写着节目slogan:“当历史照进现实,是拯救还是毁灭?你的选择,创造历史的新热度!”
陈醒关掉投影,房间陷入昏暗,只有窗外广告牌的光影在他脸上明灭。他走到书架旁——那上面没有实体书,只有一排排装饰用的空书壳,书名从《史记》到《全球通史》应有尽有。他抽出一本《楚辞》的仿古空壳,里面藏着一个老旧的、非智能的MP3播放器。他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一段苍老而清晰的诵读声流淌出来,是他研究生时代的导师,在一次小范围讲座上吟诵的《离骚》片段。那时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疯狂的弹幕,只有对文字本身的敬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耳机里的声音与窗外世界的喧嚣形成尖锐对立。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临界点上。一边是彻底沉沦,用践踏最后底线来换取生存甚至虚荣;另一边,则是难以想象的代价和彻底的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