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陈醒梦见自己站在汨罗江边,江水漆黑如墨,水里漂浮着无数闪烁的屏幕,屏幕上滚动着“打赏”、“点赞”和“哈哈哈”。而那个名叫QY-001的克隆体,正一步步走向江水,回头望了他一眼,眼神和他直播时在评论区瞥见的那条留言一样,充满了无声的质问。
小弥的居所被称为“蜂巢”,一个由乐网公司分配给核心数据工程师的标准化空间。四壁皆是巨大的柔性屏幕,上面流淌着永不间断的实时数据流:全球热点情感分布图、内容消费曲线、神经反应图谱。这里没有窗户,空气经过精密过滤,带着一丝冰冷的甜味,那是信息素调节系统工作的痕迹。
她刚结束对陈醒的监控日志分析。屏幕上,陈醒看到屈原克隆体简报时,脑电波中出现的剧烈Gamma波震荡被清晰标记出来。“伦理抗拒峰值,持续时间3.2秒,伴随轻微杏仁核激活(恐惧/愤怒)。” 小弥熟练地给这段数据打上标签,归类于“潜在风险因子—可转化利用资源库”。在她看来,人类一切情绪,无论高尚或卑劣,最终都可量化为数据点,用于优化内容产品。
她的工作台一角,摆放着全息相框,里面是一张经过AI修复的、略微失真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少女时代的她和母亲,背景是二十多年前某个小城的简陋街景。那是她的“史前时代”,一个几乎被彻底封存的记忆区间。
她的母亲,曾是那个小城有名的“杨丽娟式”追星者,将一生虚掷在对虚幻偶像的狂热投射上,最终在家庭破碎、偶像陨落的多重打击下精神崩溃。小弥的童年,是在债主敲门声和母亲对着电视屏幕哭泣的阴影中度过的。她很小就发誓,要理解并掌控那操纵人心的无形力量。她考入顶尖大学的计算神经科学专业,最终成为“乐网”最年轻的“情绪猎人”——她的工作是逆向工程,不是制造母亲那样的沉溺者,而是制造能精确引发沉溺的“钩子”。
她点开下一个任务列表:“项目:‘悲欣交集’——优化‘悲剧性娱乐’产品的成瘾模型。” 案例库中,赫然列着“2025年法国网红死亡事件”的完整数据包。那起事件中,一名网红在直播极限运动时意外坠亡,最初几分钟的混乱、恐惧和最终沉寂的原始数据,被乐网以天价购得。AI系统将其拆解、分析,提炼出“意外死亡”内容中最能激发观众强烈情绪反应的“黄金10秒”模式,并已成功应用于多部虚拟剧集和“真实秀”的剧本设计中,显著提升了用户粘性。
小弥面无表情地浏览着那些数据曲线,仿佛在看一段无关紧要的代码。过度依赖AI?在她看来,人类的情感本身才是最大的陷阱,盲目、低效、充满痛苦。AI只是提供了摆脱这种低级状态的工具。她用算法构建的“爆款公式”,本质上是一个情感牢笼,但她认为,这至少是一个精准、可控的牢笼,远比她母亲当年那种混沌而毁灭性的情感依赖要“高级”。
然而,就在她准备关闭案例库时,一段未被完全清洗干净的原始音频碎片滑了出来——是那个法国网红在坠落瞬间,无意识喊出的一个名字,不是剧本设定的台词,而是一个充满稚气的、似乎是童年昵称的词汇。这个微小的、不符合数据模型的“噪音”,让她的手指停顿了零点一秒。一种极其微弱、几乎无法察觉的情绪波动,在她自己佩戴的生理监测环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涟漪。AI系统立刻弹出提示:“检测到操作员轻微情绪扰动,建议进行十分钟正念呼吸练习以保持最佳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