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皱着眉,像是在努力回忆,眉头拧成一个 “川” 字。过了一会儿,他摇摇头,眼神又变得迷茫:“不知道…… 只有脚步声,还有…… 还有雨打在铁皮上的声音,‘砰砰’的,很吵。”
“那‘红色的雨’呢?” 林文继续引导,“是不是在听到脚步声之后看到的?红色的雨落在身上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到什么?比如冷,或者热?”
陈默的身体又是一震,他闭上眼睛,眉头紧紧皱着,像是在承受某种痛苦。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眼神里充满了不确定:“热…… 是热的,落在脸上,像…… 像温水,但是很黏,擦不掉。”
林文和杨凡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凝重。雨是热的,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很可能是陈默的记忆出现了偏差 —— 人的记忆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它会受到情绪、环境的影响,甚至会在大脑的加工下,把不同场景的感受混淆在一起。比如,他可能把凶手身上的体温,和雨水的触感混在了一起,形成了 “热雨” 的记忆碎片。
“我们先把这些记下来。” 林文拿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把陈默提到的 “红色的雨(热的、黏的)”“会动的影子(脚步声轻、速度快)”“铁的味道(苦的,像生锈铁钉)”“雨打铁皮声(砰砰响)” 都一一写下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线索,不管是真实的场景,还是记忆偏差,都能帮我们缩小范围。”
杨凡点点头,在平板电脑上新建了一个文档,把林文记录的线索一一输入进去,还附上了地图标注:“我会根据这些信息,画出更详细的地理图谱,包括仓库的位置、可能的移动路线,还有周围的环境特征 —— 比如哪些仓库的屋顶是铁皮的,容易产生‘砰砰’的雨声,哪些地方有生锈的铁器,可能会产生‘铁的味道’。”
陈默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眼神渐渐平静下来。他拿起茶几上的温热毛巾,敷在额头上,轻声说:“我想不起来更多了…… 脑子里像有一团乱麻,越想越乱,还有…… 还有一些片段,很模糊,像是在看老电影,有女人的声音,在喊…… 喊什么,我听不清。”
林文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动作很轻,像是怕碰碎了什么:“没关系,我们不着急。记忆就像散落在地上的拼图,有的碎片可能被风吹走了,有的可能被泥土埋住了,但只要我们慢慢找,总有一天能把能找到的碎片拼起来。就算拼不完整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碎片,找到我们想要的真相。”
窗外的雨还没停,阳光被厚厚的云层遮住,心理咨询室里的光线暗了下来。林文按下墙上的开关,暖黄色的壁灯亮了起来,照亮了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她知道,这会是一场漫长的战斗,不仅要和隐藏在暗处的凶手斗,还要和陈默混乱的记忆斗,但她有耐心,也有信心 —— 因为她能从陈默迷茫的眼神里,看到一丝不放弃的光芒,那是对真相的渴望,也是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
第三章 青澜巷的旧影
接下来的三天,林文每天都会和陈默见面,每次两个小时,不多也不少。她没有再急着追问凶案的细节,而是从陈默的日常生活入手,聊一些轻松的话题 —— 比如海都最有名的海鲜粥铺在哪个巷口,老城区的梧桐树什么时候落叶,甚至聊陈默手机里存的旧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