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这句注释,像是在冰冷地提醒我:科学观测本身,是否也是一种强大的“介入”?它帮助我们认识了世界,是否也在无形中“坍缩”了世界原本更多的、无法被现有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我们相信科学解释,是因为我们选择了相信那些可见、可测量、可重复的现象,而自动忽略或排斥了那些不符合框架的部分?

就像张奶奶,如果她坚信是幻听,那么沪剧的声音对她而言就只是幻听。如果她坚信是亡夫归来,那或许就是另一种“真相”。

那么,我所经历的一切呢?那条短信,那个黑影,是科学尚未解释的现象,还是……我自身恐惧的“坍缩”?

第五章 非牛顿流体之夜

事情发生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三夜晚。

没有任何预兆,整个城市的光明,瞬间被掐断。

不是片区停电,目光所及之处,所有的楼宇、街道,瞬间陷入一片纯粹的黑暗。窗外原本璀璨的都市星河,熄灭了。真正的万籁俱寂,连远处高架桥上永恒流动的车声都消失了。

停电了?而且是全城范围的大停电?这在现代都市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我和苏晚几乎同时摸黑走到客厅,借着手机屏幕微弱的光,能看到彼此脸上惊疑不定的表情。

“怎么回事?”她小声问,声音在过分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

“不知道,可能是电网故障……”我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眼前诡异的一幕打断了。

客厅里,我的手机、平板电脑,苏晚的手机,甚至她放在茶几上的智能手表——所有断电前仍开着机、或者处于待机状态的电子设备,屏幕次第亮了起来!

不是正常的操作界面,而是一种强制性的、苍白的亮光。然后,几乎是同一时间,所有这些设备,开始播放音乐!

是一首九十年代的老歌,王菲的《暗涌》。空灵、缥缈又带着一丝凄凉的歌声,从这些小小的、分散的扬声器里流淌出来,在漆黑的客厅里交织、回荡,形成一种极其诡异的多重合唱。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歌词像是在诉说着什么谶语。我们俩僵在原地,被这超现实的场景震得说不出话。这绝不是技术故障能解释的!什么样的故障能让不同品牌、不同系统、处于断电状态的设备,同步播放同一首歌?

苏晚下意识地靠近我,我能感觉到她在微微发抖。我摸索着找到之前放在抽屉里的半截蜡烛,点燃。

昏黄的烛光驱散了一小片黑暗,勉强照亮了我们俩的脸。跳动的火焰下,她的脸色显得有些苍白,眼神里却有一种复杂的情绪,不仅仅是恐惧。

“这首歌……”她轻声说,目光有些游离,“让我想起我妈了。”

在窗外无边的黑暗和室内诡异歌声的包围下,或许是这种超脱日常的氛围让人更容易敞开心扉,她对我讲起了她童年的事。

她的母亲曾是老城区纺织厂的女工。九十年代末,工厂倒闭,母亲下岗那天,心情低落到极点。她一个人留在空荡荡的车间里,对着那些即将被卖掉的旧织机发呆。不知道触动了哪里,那些本该切断电源的机器,突然轰隆隆地自行运转了起来!

所有的织机都在空转,只有最里面的一台,上面还有半匹未完成的布。机器疯狂地运转着,线梭飞舞。母亲吓坏了,呆立在原地。直到机器终于停下,她鼓起勇气上前查看,发现那半匹布上,被织出了一幅模糊却完整、宝相庄严的观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