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别怕,”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尽管我自己的心跳还没完全恢复正常,“可能是睡眠瘫痪,就是俗称的‘鬼压床’。大脑一部分醒了,但控制身体的神经还没同步,就会这样,还会产生幻觉。很常见的,科学能解释。”
我拿起手机,迅速搜出科普文章给她看,试图用理性的文字安抚她的情绪。
她扫了一眼手机屏幕,又猛地抬起头看我,眼神里除了后怕,还有一种更深的东西:“科学……科学能解释现象,能解释为什么偏偏是我,偏偏是这里,偏偏是现在吗?我刚才……好像还听到一种很低沉的嗡嗡声,像有人在念经……”
她的话像一颗小石子,投进我本就不平静的心湖。
是啊,科学解释得了机制,解释得了这巧合吗?我刚刚经历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看到了无法解释的黑影,收到了来自三年前的短信。而就在我收到短信的同一刻,隔壁的她遭遇了“鬼压床”。
这真的是……巧合吗?
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那面巨大的落地窗。窗外夜色沉寂,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那条冰冷的短信,还静静地躺在我的手机里。
第二章 算法算不出的相遇
第二天回到公司,我脑子里还反复回放着凌晨的诡异经历和苏晚惊恐的脸。
我是“心缘”项目的首席算法工程师。我们团队倾注心血开发的这款AI恋爱匹配软件,即将上线。它号称能通过复杂的多维数据分析,精准计算两个人之间的匹配度。
会议室里,投资人王总挺着啤酒肚,手指关节敲得桌面梆梆响:“子昂,你们的演示很精彩,数据也很漂亮。你们能算出用户A和用户B有89%的匹配度,很好。但你能用你的算法解释一下,为什么上周四下雨天,第38721号女性用户,会突然放弃常走的路线,绕路三个街区,去一家她从未去过的便利店买一杯咖啡吗?而就在那家店的门口,她遇到了她初中时暗恋过、后来失去联系整整十年的男同学?而对方,也正好在那天搬回这个城市,正好路过那家店?这你们的算法,算得出来吗?”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我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我的算法基于已知的数据和行为模式推演概率,它可以计算共同兴趣、价值观契合度、性格适配性,甚至可以模拟长期相处的潜在冲突。但它无法计算这种无法量化的、近乎奇迹般的“偶然”。
王总的问题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我一直以来用数据和逻辑构建的自信。世界如此复杂,变量多如恒河沙数,我们仰仗的科学和算法,或许真的只能描绘出它清晰却单薄的骨架。
那天下班,我心情莫名有些低落,仿佛某种信仰被轻轻动摇了一下。鬼使神差地,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公司楼下的24小时便利店走了进去。
然后,我看到了苏晚。
她正踮着脚,努力想拿货架最顶层最后一盒草莓牛奶。就在她快要够到的时候,另一个穿着JK制服的女孩也同时伸手,却慢了一步。
两个女孩的手都顿在了半空。苏晚侧头看了看那个女孩,女孩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和失落。没有任何犹豫,苏晚对她笑了笑,伸手取下那盒牛奶,递了过去:“给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