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可没几天,就有人在背后议论:“这郦太守怕是疯了,咱们庄稼人学那些没用的干啥?” 连府里的功曹都劝他:“大人,您还是多管管盗贼、赋税,办学这事太‘迂腐’,没人会来的。”

郦道元却不放弃,每天早上都站在学校门口,看见百姓就劝:“读书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知道咱们脚下的土地是什么样,知道江河从哪来、到哪去。” 可半个月过去,学校里还是只有十几个孩子。

有天,郦道元听说深山里有块汉代水利图碑,便带着随从去寻访。山路崎岖,走了大半天,才在一座破庙里发现石碑。碑上刻着汉代治理鲁阳河道的图纸,字迹模糊,郦道元正蹲在碑前拓字,突然听见有人喊:“你拓的不对,这块碑的榫卯结构说明,原图应该还有另一半!”

郦道元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中年汉子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把凿子。汉子自称王莽(此为虚构角色,非汉代王莽),是个民间地理学者,常年在深山里访碑、考察河道。

两人一见如故,聊起《禹贡》里的地理记载,当场就吵了起来。王莽说:“《禹贡》里说‘淮、沂其乂’,鲁阳的沂水河道就该在城南!” 郦道元却反驳:“我实地考察过,沂水河道在城北,《禹贡》的记载是因为时代变迁,河道改了!”

吵到最后,两人都急了,王莽抓起地上的泥巴,在地上画起河道图:“你看,这是城南的老河道!” 郦道元也不含糊,拿起泥巴就改:“不对,这里有个弯道,你没算进去!” 两人你一捧泥、我一捧泥,把破庙的地面弄得全是泥印,最后看着对方满身的泥巴,都笑了。

“你小子说得对,是我没考虑河道变迁。” 王莽拍了拍郦道元的肩膀,“我找这块碑找了三年,就是想弄明白汉代的水利工程,没成想遇到个懂行的!” 郦道元也高兴:“我正想写《水经注》,要是有你帮忙考证,就再好不过了!”

从那以后,王莽成了郦道元的得力助手,两人一起访碑、考察河道,学校里的学生也渐渐多了起来 —— 百姓们听说郦太守能让 “泥腿子” 也懂江河道理,都愿意把孩子送来上学。

可同僚们还是笑他 “迂腐”,连洛阳来的御史都调侃:“郦太守不去抓盗贼,反倒教百姓认地图,怕是忘了自己的本分。” 郦道元却不在乎:“抓盗贼是本分,让百姓知道自己的土地、江河,更是本分 —— 要是连家乡的河都不知道从哪来,还算什么鲁阳人?”

第四回 御前辩水经惊四座 官场陷党争险丧命

洛阳的朝堂,比鲁阳的深山复杂得多。郦道元抱着《水经注》雏形文稿,刚进大殿,就感觉无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 有好奇的,有不屑的,还有藏着敌意的。

孝文帝坐在龙椅上,笑着说:“郦爱卿在鲁阳办学、考察地理,做得不错。听说你注解了《水经》,不妨给朕和诸位卿家说说。” 郦道元定了定神,把文稿展开,指着其中的黄河注释说:“陛下,黄河自昆仑山来,经积石山、龙门,至孟津,河道曲折,历代变迁……”

没等他说完,太尉元丕就打断了:“郦爱卿,你不过是个地方太守,不好好管地方,反倒研究这些‘无用之学’,是不是太不务正业了?” 郦道元反驳:“太尉大人,地理并非无用之学 —— 知道河道变迁,才能防洪水;知道山川走向,才能定边防。当年大禹治水,不就是靠辨明江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