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坑道时,战友们正围着他欢呼。李大海把自己的搪瓷缸递过来:"喝点水,这才刚开始。"张桃芳接过缸子,看着里面浑浊的水,突然想起炊事班的日子。他摸了摸步枪的准星,此刻终于明白,这把曾让他蒙羞的枪,即将成为敌人的噩梦。
2 冷枪下的阵地
1953年初的上甘岭战场,正处于一种诡异的僵持状态。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断断续续进行,前线却并未平静。美军凭借优势火力频繁炮击,志愿军则开展"冷枪冷炮运动",用精准狙击削弱敌人的士气——这正是毛泽东"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在597.9高地,张桃芳的名字很快成了美军的禁忌。
最初的一周,张桃芳的战绩并不突出。12发子弹击毙3人,这样的成绩在狙击组里只能算中等。他发现问题出在距离判断上,超过300米后,准星的偏差会被无限放大。为了练出精准的目力,他白天盯着太阳看,直到眼睛流泪;夜里借着炮火的闪光辨认目标,把不同距离的物体特征记在本子上:"500米处的树干,粗如碗口;600米的石块,形似馒头"。
改变发生在1月25日。那天美军阵地来了个新的军官,总在工事顶端指指点点。张桃芳潜伏在狙击位上,看着对方的动作,估算距离约650米。他把标尺调到"6",瞄准对方的胸口偏上位置——这个距离子弹会下落,必须留足提前量。等军官再次抬手的瞬间,他扣动扳机,对方应声倒地。这一枪让他信心大增,接下来三天,他用21发子弹击毙11人,战绩跃居狙击组第一。
美军很快察觉到这个可怕的对手。他们在阵地前沿增设了多个假人,试图引诱张桃芳暴露位置。有次他刚开枪,就遭到密集炮火覆盖,掩体被掀翻大半,幸亏他反应快滚进交通沟才躲过一劫。吃了亏的张桃芳学聪明了,每次射击后立刻转移,从不在一个狙击位待超过10分钟。他还自制了多个假目标,用树枝撑起军帽,引诱美军开枪暴露位置,再反过来狙击他们的机枪手。
2月上旬,张桃芳迎来狙击生涯的第一个高峰。2月5日那天,他在三个不同的狙击位间穿梭,从清晨到黄昏,用32发子弹击毙16名敌人,其中包括3名炮兵观察员。失去观察员的美军炮击精度大幅下降,坑道里的战友们拍着他的肩膀:"小张,你这一枪顶我们十发炮弹!" 两天后,他再创纪录,单日毙敌18人,这个数字让连部都吃了一惊,《火线报》专门刊发短文《来自597.9高地的神枪手》,张桃芳的名字开始在24军传开。
随着战绩增长,他的装备也得到了"升级"。连里给他配了一把新的莫辛-纳甘步枪,枪身更轻便,准星经过校准。战友们还帮他挖了三个隐蔽的狙击洞,彼此相距五十米,形成交叉火力。但他最宝贝的还是那块从国内带来的肥皂,每次潜伏前都用肥皂把脸和枪身擦得发白,减少反光暴露的风险。
美军的反制越来越疯狂。他们调来狙击手专门对付张桃芳,还在阵地前沿布置了狙击镜反光监测器。2月10日清晨,张桃芳刚进入狙击位,就有一梭子弹擦着头皮飞过。他立刻趴在地上,透过沙土缝隙观察,发现对面山坡的岩石后有微光闪过——那是狙击镜的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