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轻轻摇头,像是看穿了我的借口。“真的吗?还是说...”她向前倾身,声音压低到只有我们三人能听见,“您害怕修复那本书会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
林砚惊讶地看着我们俩,明智地选择了继续沉默。
我迎上她的目光,不肯退让。“古籍修复师的工作是还原真相,不管那真相是什么。”
“真是崇高的职业操守。”她的语气说不清是赞叹还是讽刺,“那么,您敢接招吗?即使那本书可能藏着您不想面对的过去?”
这句话像一柄精准的匕首,刺中了我内心最深处的不安。她的手放在桌上,那道疤痕完全暴露在我的视线里。在这一瞬间,我几乎可以肯定——那形状正是一枚燃烧的火炬。
我猛地站起身,木椅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茶馆里几道目光投向我们的方向。
“失陪了。”我抓起《牡丹亭》,声音生硬,“工作室还有工作。”
沈未晞没有起身,只是抬头看着我,眼神复杂难辨。“铜钥匙暂时放在您那儿吧。”她说,“下次我来看修复进度时再取。”
我点头,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茶馆。
阳光刺眼,老街的喧嚣扑面而来。我快步走着,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走到工作室门口,掏钥匙时,那枚铜钥匙从口袋中滑落,掉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我弯腰拾起它,阳光下的纹路更加清晰。藤蔓缠绕,鸟首高昂——这正是顾家族徽的变体图案。二十年前,随着那场大火,这个图案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沈未晞。她到底是谁?为何会有这枚钥匙?为何要打听那场火灾?那本《诗经》又藏着什么秘密?
我推开工作室的门,室内熟悉的樟木和纸张气息扑面而来。工作台上,那本《诗经》静静躺着,仿佛在等待什么。
风从窗外吹入,书页轻轻翻动,停留在《郑风》那一卷。我走上前,看到那些清瘦的铅笔批注旁,不知何时多了一行新鲜墨迹: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字迹与批注相同,却墨色犹新。
第三章:旧书市的暗涌
梅雨季的间歇期,阳光稀薄如纱。我站在工作台前,用毛笔蘸取稀糨糊,小心地涂抹在《诗经》的书脊内侧。纸张的纤维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见,每一条破损都需要极致的耐心来弥补。
修复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那枚铜钥匙躺在一旁的丝绒布上,仿佛一只沉睡的眼睛,无声地注视着我的每一个动作。每当我触碰到书页中那些铅笔批注,沈未晞的眼神就会在记忆中重现——那种近乎透明的浅褐色,藏着难以捉摸的深度。
《诗经》的修复需要匹配时期的纸张。库存里的开化纸都不够理想,要么色泽过新,要么纤维质地不符。我不得不去一趟旧书市,那里偶尔能淘到合适的材料。
出门前,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将铜钥匙放进了口袋。金属贴着皮肤,冰凉如蛇。
旧书市位于老城区的边缘,沿着河岸铺开。空气中弥漫着河水特有的腥气与旧纸的霉味,摊主们的吆喝声与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熟悉的背景音。我穿梭在摊位间,目光扫过一摞摞旧书,寻找合适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