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施工队到了。
人高马大,工具精良。
工头是我精心挑的,话少,利索。
“把这半面墙,全拆了。”我指着那残破的墙体。
工头一愣:“这是承重……”
“结构图我看过,非主承重。拆。”
我语气平静。
王美娟被动静引出来,穿着睡衣,叉着腰。
“哟,林博士,想通了?早该这样嘛!”
她以为我屈服了。
要跟她家“融为一体”了。
冲击钻再次轰鸣。
但这次,是我主导的毁灭。
砖石崩塌,灰尘弥漫。
王美娟脸上的笑,瞬间僵住。
因为她看见,灰尘后面。
我订的那面巨型单向玻璃,被抬了进来。
超白玻,镀膜,从外面看,是面镜子。
从里面看,一览无余。
“你…你干什么!”王美娟尖叫。
我没理她,指挥工人安装。
严丝合缝,直接嵌入墙体框架。
王美娟冲过来,拍打玻璃面。
“你装镜子干嘛!你想干嘛!”
镜子?
我笑了。
傍晚,玻璃安装完毕。
工人撤了。
王美娟一家三口,站在他们客厅。
对着这面巨大的“镜子”发愣。
指指点点,表情滑稽。
我走进书房,拉上所有窗帘。
只留一盏昏暗的阅读灯。
打开电脑,登录“边界观测日记”。
调整好高清摄像头,对准玻璃那侧。
直播,开始。
标题起得学术又挑衅:
【田野调查实录 No.1:当客厅成为展馆——媒介依赖症候群观察】
镜头里,王美娟一家毫无察觉。
她儿子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外放声音震天响。
王美娟一边嗑瓜子,一边对着电视里的婆媳剧骂骂咧咧。
她老公躲在角落,闷头玩手机。
完美的“标本”。
我在直播界面打字解说,声音经过处理:
“观察对象A家庭,进入晚间常态。”
“对象A1(母亲),表现为高强度情感代入与口头干预……”
“对象A2(儿子),典型媒介沉迷,注意力和社交能力呈现退化迹象……”
“对象A3(父亲),家庭空间内边缘化,存在感薄弱……”
网友开始涌入直播间。
“卧槽?这是直播邻居家?”
“博士姐姐牛逼!这是真人秀吗?”
“哈哈哈那大妈抠脚呢!被全网围观了!”
弹幕开始刷屏。
王美娟似乎察觉到什么。
她狐疑地走到玻璃前,凑近看。
她那张放大、扭曲的脸,占满了整个直播画面。
我在解说栏打字:
“观察对象A1出现警觉行为,开始探索边界。”
“但其认知仍局限于‘镜子’概念,有趣。”
王美娟看了半天,没发现异常。
嘟囔着“什么破镜子”,又坐了回去。
业主群先炸了。
有人分享了直播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