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气声对着我这面“镜子”说话。
“林博士……林博士你在吗?”
我调出热成像。
一团代表焦虑的橙红色人形,贴在冰冷的玻璃上。
我打开一个隐蔽的微型扬声器。
“说。”
他吓得一哆嗦,差点坐地上。
“我……我受不了了。”他声音带着哭腔,
“天天吵,丢人丢到网上,我单位小年轻都看我笑话……”
“你能不能……让她消停点?”
“我可以给你钱!或者……你要什么信息,我告诉你!”
我笑了。
钱?我不缺。
信息?这才是我要的。
“说说看,”我的声音经过处理,毫无感情,
“比如,你儿子那个P2P理财,投了多少?”
男人僵住了,支支吾吾。
热成像显示,他心率飙升。
“不说就算了。”
“别!我说……”他压低声音,“快三十万!她不知道!是家里准备装修的钱!”
“继续。”
他像倒豆子一样,说了王美娟的计划。
找亲戚来闹事,断我电闸,甚至想去学校举报我学术不端。
低劣,但恶心。
我默默录音。
这都是证据,也是绝佳的论文素材。
作为回报,我给了他一份简单的“行为建议”。
“下次她再为小事咆哮,保持沉默十五分钟,然后出门散步。”
“连续三天,观察她的反应。”
男人将信将疑地走了。
几天后,他偷偷给我发信息(用他新买的不记名电话卡),语气兴奋:
“神了!她骂着骂着自己没劲了!我出门她都没拦着!”
我回复:“权力在沉默中转移。继续观察。”
王美娟察觉了丈夫的微妙变化。
但没证据。
她把火撒在了别处。
技术升级?我早就准备好了。
阳台,我种满了黑玫瑰,带刺,茂密。
天然屏障,还美观。
公共区域,我装了微型运动传感器。
她家的人一靠近我门口,我手机就响。
最绝的是热成像。
她不是拉窗帘吗?
好啊。
我直接热成像直播!
画面上,只有几个不同颜色的人形轮廓在活动。
配上字幕:
“观测对象A1(橙色)心率持续超标,伴随不规则移动,疑似焦虑爆发。”
“观测对象A2(红色)长时间静止于沙发区域,符合抑郁行为前兆。”
“观测对象A3(蓝色)活动范围增大,尝试靠近边界,显示反抗意识萌芽。”
网友乐疯了。
“降维打击!这是科幻片吧!”
“博士姐姐杀疯了!”
“大妈:我拉了窗帘! 博士:没关系,我看你体温。”
王美娟彻底疯了。
她最后的杀招,是苦肉计。
那晚,她故意在玻璃墙前晃悠,然后突然捂住胸口,倒地抽搐。
“药……我的药……救……”
她儿子配合地扑过来,哭喊:“妈!你怎么了!林墨!你快救人啊!你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