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活动结束后,郭德纲把三弦郑重地接过去,打趣道:“以后这琴得常让苏老师看看,九良,你多约着点,别让人家姑娘主动。”

夜色渐深,周九良送苏砚回工作室。胡同里静悄悄的,只有两人的脚步声。快到门口时,他忽然停下,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

“这个,送你。”是枚磨得光滑的牛角三弦拨片,边缘刻着细小的弦纹,“我自己做的,用了五年。以后……你要是想看看琴,随时来。或者,不想看琴,想听歌也行。”

苏砚接过拨片,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她抬头看向周九良,他眼里映着月光,像盛了整片星空。

“好啊。”她笑着点头,“等我下次带新拓的古乐谱来,你弹给我听。”

周九良的眼睛瞬间亮了,用力点头:“一言为定。”

晚风穿过胡同,带来远处茶馆的弦音。苏砚握紧手里的拨片,知道有些东西,和那把三弦一样,经过时光的打磨与心意的滋养,终将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隔了周末,苏砚果然抱着个蓝布包来了。不是去工作室,是周九良主动提的——“我那儿有张老八仙桌,摊乐谱方便”。

他的住处离德云社不远,是个带小阳台的一楼,推门就闻见淡淡的茶香。客厅里没什么花哨摆设,靠墙摆着个旧木架,上面放着三把三弦,最右边那把正是两人一起修好的,琴身上还搭着块素色棉巾。

“坐,还是菊花茶。”周九良把茶杯递过来,指尖碰到杯沿时,两人都顿了一下,又飞快移开。

苏砚打开蓝布包,取出一叠泛黄的纸页,边角都用细棉线裱过:“这是祖父留下的工尺谱,民国时期的《梅花三弄》,有几段用了三弦伴奏的变体,我前几天整理出来的。”

纸页上的“上尺工凡六五乙”歪歪扭扭,旁边还画着小三角标注音色。周九良凑过来,指尖轻轻点在“凡”字上,声音比平时软了些:“我小时候跟师傅学过工尺谱,后来常用简谱,倒快忘了。”他拿起笔,在空白处慢慢标注简谱,笔尖偶尔蹭到苏砚的手背,两人都没说话,只听见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

等标注完,周九良抱起那把修好的三弦,坐在八仙桌旁。阳光从阳台照进来,落在他手腕的素圈手串上,泛着温光。他调了调弦,抬头看苏砚:“我试试,可能得慢些。”

第一个音弹出来时,苏砚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工作室听他试琴的样子——那时琴还没修好,音色带着点涩,可他眼里的专注和现在一模一样。旋律慢慢铺开,《梅花三弄》的清冽里,多了几分三弦特有的醇厚,像是老茶泡开的味道。

苏砚没忍住,跟着节奏轻轻打拍子,指尖在桌面上点出细碎的声响。周九良余光瞥见,嘴角悄悄弯了弯,手指在弦上多拨了个颤音,音色清亮得像落在梅枝上的雪。

一曲终了,屋里静了会儿,只有窗外的麻雀叽叽喳喳。苏砚拿起乐谱,指着其中一段:“这里祖父标了‘轻颤’,刚才你加的颤音,比谱上写的还好听。”

“是谱子好。”周九良放下三弦,指尖还沾着松香,“以后你要是有空,常来一起琢磨?我这儿还有些师傅给的老曲谱,说不定能和你的工尺谱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