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苏砚看着他眼里的光,想起那天胡同里的月光。她把乐谱轻轻放在桌上,笑着点头:“好啊,下次我带祖父的调弦工具来,说不定能帮你把另外两把琴也调调。”

周九良眼睛亮了,起身要给她续茶,手忙脚乱间差点碰倒茶杯。苏砚伸手扶住,两人相视一笑,之前那些小心翼翼的距离,像被琴弦上的颤音轻轻揉开了。

窗外的阳光越发明媚,落在那叠工尺谱上,旧纸页泛着暖黄的光,像是在悄悄记录着,两个守着传统的人,正慢慢靠近的心意。

周末的古乐器市场藏在老城区的巷子里,刚拐进去就听见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有人捧着老胡琴讨价还价,摊位上堆着泛黄的乐谱和磨得发亮的琴轴,空气里混着樟木和旧纸的味道。

苏砚刚蹲下身翻找一堆老木料,周九良就凑了过来,手里还攥着个刚买的糖炒栗子:“你看看这个,摊主说是老楠木,做琴码应该行。”他把栗子塞给苏砚,指尖带着点热气,“我刚尝了,甜,不粘壳。”

苏砚剥开栗子,热气裹着甜香散开,她咬了一口,忽然指着木料纹理:“这不是楠木,是樟木。你看这年轮间距,樟木更密,做琴码容易影响音色。”她从包里掏出个小放大镜,递到周九良眼前,“真正的老楠木,纹理里能看见淡淡的金丝,就像咱们上次修的那把三弦琴杆。”

周九良凑过去看,鼻尖差点碰到苏砚的手背,他连忙往后退了退,耳尖又开始发烫:“难怪刚才觉得不对劲,还好你在。”

两人逛到拐角处的老摊位,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手里正擦着一把旧三弦。苏砚眼睛一亮,快步走过去:“大爷,这琴的木料能让我看看吗?”

老爷子抬眼瞅了瞅她,又扫了眼旁边的周九良:“你们是德云社的吧?前阵子听说你们修了把老琴,用的还是鱼鳔胶?”他把琴递过来,“这是我年轻时用的,梧桐木琴身,就是琴杆裂了,一直没找到靠谱的人修。”

苏砚接过琴,手指抚过琴身的裂痕,忽然笑了:“大爷,这裂得不深,我能用卯榫加固,再用鱼鳔胶补,保证不影响音色。”她转头看周九良,“你要不要试试?这琴的音色底子肯定好。”

周九良接过琴,调了调弦,指尖拨动的瞬间,醇厚的音色在巷子里散开,旁边几个摊主都停下手里的活看过来。他弹了段《十面埋伏》的片段,节奏越来越快,琴身的震动透过指尖传到苏砚心里,她忍不住跟着点头打拍子。

一曲终了,老爷子拍着大腿笑:“好!比我年轻时弹得还好!姑娘,这琴就拜托你了,修好我请你们吃炸酱面!”

回去的路上,周九良抱着那把旧三弦,苏砚手里拎着刚淘的老梧桐木。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有风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落在苏砚的发梢。周九良伸手帮她拂掉,指尖碰到发丝的瞬间,两人都顿了一下。

“那个,”周九良先开口,声音有点含糊,“下次修这把琴,我还来给你打下手。顺便……顺便再给你带糖炒栗子。”

苏砚看着他泛红的耳尖,笑着点头:“好啊,不过下次得你挑木料,我得考考你,看你记没记住楠木和樟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