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小组立刻调集资源,对哈马尔进行了不间断的监视。柯丹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移。大量的监控视频和照片如潮水般涌来。哈马尔比他的哥哥更活跃,经常外出,这给了“幻影之瞳”更多的捕捉机会。

柯丹利用这些新的、质量相对较高的影像资料,首先为哈马尔建立了一个精确的数字档案。他的面部特征(在胡须下的有限可见部分),他的步态习惯(他走路时轻微的左右摇晃),甚至他开车门时习惯先用左手的小动作,都被算法记录和分析。

然后,柯丹设定了一个关键任务:在监控哈马尔的过程中,寻找是否有符合谢赫·艾哈迈德特征的可疑人员与他接触。

这是一场大数据海洋中的捞针游戏。几十个白天十几个夜晚,柯丹守在屏幕前,看着哈马尔去市场、访友、进入一些不起眼的建筑。算法自动标记了每一个与哈马尔产生交互的人脸和身影,但绝大多数都是无关人员。

直到一个傍晚,在哈马尔住所附近的一个隐蔽路口,一架高空侦察机捕捉到的一段短暂视频中,哈马尔的车与另一辆旧轿车有过短暂的并排停留。车窗没有完全摇下,但足够让长焦镜头捕捉到司机侧一个模糊的侧脸轮廓,以及他下车与哈马尔简短交谈时的几步行走姿态。

这段视频持续时间不到十秒,目标面部有四分之三被胡须和阴影遮挡,行走步数也只有五步。

“幻影之瞳”立刻对这段新素材进行了处理。面部识别部分,由于角度和光线太差,初始匹配率只有百分之十八。但步态分析却给出了一个惊人的高值——百分之六十二。算法提示,这个人的行走节奏、摆臂幅度和上身倾斜角度,与档案中谢赫·艾哈迈德的残留数据高度吻合。

柯丹的心脏狂跳起来。他亲自操作软件,将面部识别的模型切换到针对极端角度和低光照优化的模式,重点分析那暴露出的四分之一脸颊的皮肤纹理、眼窝深度和眉骨形状。同时,他将那五步的步态数据拆解到毫秒级,与仅有的一些历史碎片进行微观比对。

数小时的计算和人工研判后,屏幕上的最终概率融合结果跳了出来:面部识别匹配度提升至百分之二十五,步态匹配度维持在百分之六十。综合概率:百分之四十二点五。

这个数字依然不算很高,但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次分析结果。更重要的是,那种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感觉”告诉柯丹,这次他们找对人了。那个与哈马尔秘密接触的人,极有可能就是消失已久的“幽灵”信使——谢赫·阿布·艾哈迈德。

“锁定他!”琼斯在听到柯丹的汇报后,毫不犹豫地下令,“调动一切可用资源,跟踪那辆旧轿车,找出他的最终目的地!”

数字猎犬终于嗅到了真实的气味。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从哈马尔延伸出去,指向未知的黑暗。柯丹知道,真正的狩猎,才刚刚开始。而他的“幻影之瞳”,将是这场狩猎中至关重要的那双眼睛。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