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影追踪:海神之矛前的无声战争
第一章:意外的召唤
2010年秋,弗吉尼亚州兰利市,中央情报局总部。
卡尔·冯·柯丹的办公室更像是一个顶级电竞玩家的书房,而非一个政府情报分析师的工位。四块超大的高分辨率显示器呈弧形排列,上面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复杂的三维面部模型和不断变化的算法流程图。空气中弥漫着冷却风扇的低鸣和一丝咖啡因过度摄入的酸味。柯丹本人,三十五六岁年纪,头发有些凌乱,眼圈因为长期熬夜显得略深,但那双透过无框眼镜盯着屏幕的眼睛,却闪烁着专注而敏锐的光芒。
他正在调试他的“宝贝”——一款他私下命名为“幻影之瞳”的软件。屏幕上,一张被浓密胡须覆盖的面孔正在被算法层层剥离,虚拟的肌肉纹理和骨骼结构在代码的驱动下逐渐清晰,试图还原出胡子下的真实容貌。进度条缓慢爬升,最终定格在一个百分比:22.7%。
“又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柯丹喃喃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的满足。这微不足道的进步,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数以亿计的数据训练。“幻影之瞳”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深度学习模型,它不仅能分析静态面部特征,还能结合极细微的皮肤纹理、毛孔分布、甚至胡须生长的不对称性来进行逆向重建。而它的辅助模块“步态幽灵”,则专注于分析目标的行走姿态——步幅、节奏、重心移动、关节弯曲角度等,将这些难以伪装的行为特征与面部信息叠加,以期在极度模糊或伪装的情况下提高识别率。百分之二十的面部识别率,叠加步态分析后达到百分之三十五,在柯丹看来,这距离实用还遥遥无期,尤其是在充斥着低质量监控画面和刻意伪装的反恐前线。专利局的那封驳回信还躺在他的抽屉里,理由是“技术新颖性不足且实用价值待验证”。
桌上的内部加密电话突然尖锐地响起,打破了办公室的寂静。这不是他常用的那部分机,而是直连部门主管的红色专线。柯丹皱了皱眉,平时找他的是项目经理或者少数几个知道他私下捣鼓这东西的同僚,部门主管亲自来电,一年也遇不到几次。
他拿起听筒。“我是卡尔·冯·柯丹。”
“卡尔,我是杰克·里德。”部门主管的声音异常严肃,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立刻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带上你个人项目中关于‘面部识别与步态分析’的所有原始数据、算法笔记和测试版本。十五分钟后,地下停车场B区,有车接你。记住,是‘所有’。”
没等柯丹询问,电话已经挂断。他愣住了,心脏莫名地加速跳动。带上“所有”个人项目资料?这不合规矩。中情局内部对未经授权的外部项目,尤其是涉及敏感技术的,向来管控严格。他的“幻影之瞳”虽然报备过,但一直处于“非官方、低优先级”的灰色地带。这种突如其来的、近乎命令式的召唤,透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息。
他不敢怠慢,迅速将几个加密移动硬盘塞进背包,里面存放着“幻影之瞳”从雏形到最新测试版的所有代码、训练数据集和实验记录。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有些紊乱的心跳,然后快步走向电梯,按下通往地下停车场的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