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廊里的灯光是冷白色的,照亮了两侧墙壁上挂着的陆氏科技发展历程 —— 从黑白照片里的小作坊,到彩色画面里的跨国企业,每一张图片都透着蓬勃的野心。可越往深处走,灯光越暗,墙壁上的照片也变成了模糊的装饰画,最后干脆只剩下斑驳的墙皮。

走到走廊尽头,苏琳果然看到了消防通道旁边的那扇门。门是深棕色的实木材质,表面的油漆已经脱落了不少,露出里面浅褐色的木纹。门把手上缠着一圈旧布,显然是常年被人摩挲的痕迹。她伸出手,握住门把时,能感觉到布料下的木纹凸起,带着一种老旧物件特有的温度。

“吱呀 ——”

门被推开时,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声响,像是老房子在低声叹息。紧接着,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 那是宣纸的棉柔、浆糊的微甜,混着旧木头的醇厚,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平了苏琳心头的紧张。

部门里的空间不大,只有三间并排的办公室,外面是一个开放式的工位区。工位上堆满了各种旧物:泛黄的线装书、蒙着灰尘的瓷器、卷边的旧档案盒…… 阳光从窗外的老梧桐树上漏下来,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连空气中漂浮的尘埃都看得一清二楚。

靠近窗户的位置,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镜片厚厚的,鼻梁上架着的位置已经磨出了浅痕。老人正低头修补一本线装书,手里拿着一根细如发丝的针,穿着淡褐色的棉线,动作缓慢却精准。他的手指关节粗大,指腹上布满了老茧,虎口处还沾着一点浆糊的痕迹 —— 那是常年与旧物打交道的证明。

听到开门的声音,老人没有抬头,只是用眼角的余光扫了苏琳一眼,声音带着几分沙哑的温和:“来了?”

“您好,周师傅,我是苏琳。” 苏琳连忙走上前,微微欠了欠身。她早就打听好了,这位周建国师傅是陆氏文物修复部的老员工,据说早年在国家博物馆待过,修复过不少珍贵的古籍,是业内的老前辈。

老周终于放下手里的针线,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他的眼睛有些浑浊,却透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清明:“不用叫师傅,喊我老周就行。喏,你的工位。” 他指了指靠窗的另一个工位 —— 那是整个区域里最干净的一个,桌面上只放着一个旧台灯和一叠空白的宣纸,显然是提前收拾过的。

“没事的时候,就修修公司仓库里翻出来的旧档案。” 老周重新戴上老花镜,低头继续穿针,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的天气,“有事…… 嗯,我们这儿一般没事。”

苏琳点点头,将自己的手提箱放在工位底下。她蹲下身,打开箱子 —— 里面铺着一层深蓝色的绒布,整齐地摆放着她的 “吃饭家伙什”:三支不同型号的狼毫笔(笔杆上刻着她爷爷的名字)、一把银质的小镊子(尖端磨得发亮)、几张裁好的补纸(有桑皮纸、竹纸,还有两张珍贵的楮皮纸)、一小盒矿物颜料(朱砂是她去年在湘西朱砂矿亲自采的,石青是老周托人从安徽带的),还有一个巴掌大的牛角盒,里面装着她自己调制的浆糊 —— 用的是陈年的小麦淀粉,加了一点蜂蜜和明矾,防腐又粘合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