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快落山时,孙铁山来了。他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短褂,露出结实的胳膊,手里拿着一根青杠木扁担,扁担上挂着两个空荡荡的盐篓。他往晒谷场中间一站,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
“都来了?”孙铁山的声音洪亮,像钟一样,“我丑话说在前面,去广西挑盐,不是游山玩水。路上要走一个多月,每天至少走五十里地,晚上可能要睡山洞、睡破庙,遇到土匪,得敢打;遇到寒流,得能扛。要是怕了,现在就走,没人笑话你。”
人群里静悄悄的,没人动。
孙铁山点了点头:“好。既然都不怕,那咱就立几条规矩:第一,听指挥,我让走就走,让停就停,不许私自离队;第二,互相帮衬,谁要是累了、病了,大伙一起搭把手,不能丢下一个人;第三,盐挑回来,按出力多少分,年轻力壮的多挑点,分盐时也多拿点,老挑夫们辛苦,也得多补点。都同意吗?”
“同.意!”二十多号人齐声喊,声音震得晒谷场边的老槐树叶子都掉了几片。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队伍就出发了。每个人都背着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红薯干、玉米饼和一件厚棉袄,手里拿着扁担——盐篓要到广西盐市才能买到。李老根走在队伍中间,看着前面孙铁山的背影,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山路蜿蜒,像一条黑色的带子,缠在山间。秋天的太阳不烈,但走久了,还是浑身是汗。走了不到半天,强子就开始抱怨:“这路也太陡了,什么时候才能到啊?”
孙铁山回头,看了他一眼:“现在就嫌累?后面还有更陡的路。要是走不动,就把包袱给我,我替你背。”
强子脸一红,不再说话,加快了脚步。李老根也觉得腿酸,但他看着身边的王大叔,七十多斤的包袱背在身上,依旧走得稳,便咬了咬牙,跟着队伍继续走。
走到中午,队伍在一条小溪边休息。孙铁山从包袱里拿出一个水壶,递给李老根:“根儿,喝点水,别猛灌,小口喝。”
李老根接过水壶,心里暖暖的。他之前只听说孙铁山力气大、能打,没想到这么细心。
“孙大哥,”李老根小声问,“咱们什么时候能到广西啊?”
孙铁山蹲下来,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地图:“咱现在走的是湘桂古道,先到武冈,再到全州,然后才能到广西的盐市,大概要走二十天。这一路,武冈到全州那段最险,山多,土匪也多,咱们得小心。”
李老根点点头,把孙铁山的话记在心里。他抬头看了看天,秋天的天空很蓝,没有一丝云,但他知道,这平静的背后,藏着无数的危险。
第二章 冰崖险途见真情
走了几天,队伍到了武冈。武冈是个小县城,街上人来人往,有卖粮食的,有卖布匹的,还有几个挑着盐篓的商人——看那样子,是从广西挑盐回来的。
“咱们在这儿休整一天,买点干粮,再补点水。”孙铁山说,“明天就要进大山了,那里面没人家,得带够吃的。”
大伙分散开,去街上买东西。李老根跟着王大叔,买了两斤玉米饼,又买了一块粗布,想给母亲做件棉袄。强子则买了一把镰刀,说要是遇到野兽,能防身。
晚上,队伍住在一家便宜的客栈里。客栈的房间很小,二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屋里,睡在稻草上。半夜里,李老根被冻醒了——窗外刮起了大风,还下起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