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饭后,李哲独自走进父亲的书房。这套位于浦东的老房子即将被拆除,书房里还保持着父亲生前的样子。红木书桌是祖父那辈传下来的,据说是家里最值钱的物件。李哲还记得小时候躲在书桌下,等父亲下班回家。父亲总会假装没看见他,然后突然把他抱起来,胡子扎得他咯咯直笑。

李哲抚摸着书桌表面,突然有种奇怪的冲动。他的手指自动滑向第三格抽屉底部,轻轻一推——竟然真的有个暗格。

这个发现让他愣在原地。他从来不知道抽屉里有暗格,这个动作仿佛来自某种肌肉记忆,熟练得令人不安。

暗格里躺着一本皮质笔记本,扉页写着"1995年教学笔记"。但第一页的内容就让他屏住了呼吸:

"9月15日,小哲又把祖传的砚台送同学了。这是第二次了,和四十年前一模一样..."

墨水已经有些晕染,但那个"又"字格外清晰。李哲突然听见阁楼传来弹珠声——这房子已经空置半年,怎么会有声音?

上楼梯时,他莫名想起女儿上周的蜡笔画:歪斜的楼梯,转角处有块心形霉斑。现在,那块霉斑就在他眼前。

手机在这时响起,父亲的专属铃声《春江花月夜》飘在空荡荡的走廊。李哲看着来电显示"父亲",手指悬在接听键上方发抖。上次接到这个电话是三个月前,听筒里只有沉重的呼吸声,而父亲的骨灰盒就摆在客厅供桌上。

"你还在和逝者较劲。"妻子昨晚的话突然浮现。李哲这才发现自己在用左手接电话——和父亲同样的习惯。

阁楼的门吱呀作响,露出尘封的藤编箱子。箱子里整齐码着三个泛黄的信封,分别标着1976、1995、2016。最旧的那封里掉出张票据,物品栏写着"端砚壹方",墨迹新鲜得像昨天写的。

李哲的胃部突然抽痛,父亲临终前抓着拆迁协议的样子与某个模糊画面重叠:穿中山装的老人吐血染红了地契,窗外是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工地。

03 错位记忆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晚,林薇在书房里摊开几张纸,"这是你们家的家族树,我根据妈妈说的故事整理的。"

她指着三个用红圈标注的位置:"你祖父在45岁时和兄弟因为房产问题闹翻;你父亲在44岁时和你叔叔因为投资失败绝交;你在43岁时...也就是去年,是不是差点和你表哥闹崩?"

李哲怔住。去年他确实因为投资问题和表哥产生分歧,差点对簿公堂。现在想来,那次冲突的起因确实微不足道——一方祖传的印章,他坚持要保留,表哥却认为应该变现投资。

"这种代际重复的模式很常见,"林薇说,"就像某种看不见的纽带,把相似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心理学上称之为'代际创伤传递'。"

随着拆迁进程推进,李哲开始整理父亲留下的所有物品。那部旧手机终于被他拿了出来,充电后竟然还能开机。

手机相册里最多的是小雨的照片,从出生到父亲去世前一周。最后几张是父亲手写的笔记,拍得有些模糊:

"小哲今天又胃痛,和我年轻时一样..."

"老房子要拆了,这次能分到两套,终于可以..."

"看到小雨画的画,她怎么会知道阁楼的样子?"

最让李哲震惊的是通讯记录。那个他舍不得删除的号码,在过去三年里竟然有数十次通话记录,每次都是拨出7秒后挂断。最近的一次是昨天——他明明记得自己只是误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