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他头疼的是生产损耗。刚开始自己生产时,损耗率高达15%,比行业平均水平多了一倍。老周说:“一是工人技术不行,二是原材料有问题。”陈明抽查纱线时发现,供应商送的低价纱线里掺了不少回料,纺布时经常断裂。他找供应商理论,对方却说:“一分钱一分货,你给的价格只能买这种纱。”为了降低损耗,他只能换了高价纱线,成本又上去了。
4 销售:看似繁华的致命陷阱
“纺织行业,要么靠老客户活,要么靠展会抢新客户。”2023年10月,陈明跟着老周去了上海家纺展,花2万租了个9平米的展位,指望能接到大订单。开展第一天,确实来了不少人,可大多是问问价格就走了。有个外贸公司的人留了样品,说“回去评估后联系你”,陈明激动了好几天,可再也没等到下文。
展会结束后,陈明没接到一个订单,还赔了差旅费和展位费。老周安慰他:“新人参展都这样,那些大客户早就被老厂绑定了。”陈明不死心,开始跑直播基地,想做直播供货。一个MCN机构告诉他,要先交5万“入场费”,才能对接主播。他犹豫了几天,还是交了钱,可主播试卖了一次就没下文了——“你的面料没特色,价格比大厂家还贵,卖不动。”5万块打了水漂。
就在陈明快绝望时,一个自称“李总”的人找到了他,说要订10万米提花布,用于酒店装修,每米利润能有2块。陈明喜出望外,赶紧签了合同。李总前期很爽快,先付了20%定金,第一批2万米货交货后,也按时结了款。陈明彻底放下戒心,觉得遇到了“贵人”。
两个月后,李总又下了15万米的订单,这次要求“先发货后付款,账期30天”。陈明有点犹豫,可想到之前的合作很顺利,加上急需资金周转,还是答应了。货发出去后,李总先是说“客户没付款,再等等”,后来干脆不接电话了。陈明跑到李总公司地址一看,根本就是个空办公室。老周一拍大腿:“你被‘杀猪盘’骗了!”
原来这是纺织行业常见的骗局:先小额订单建立信任,再下大单骗货。陈明报警后才知道,已经有三家小厂被同一个团伙骗了。这批货值45万,几乎是他的全部流动资金。那段时间,陈明每天都被供应商催款,电话一响就浑身发抖。他把家里的车卖了,又借了10万高利贷,才勉强还了部分欠款。
好不容易稳住局面,2024年开春又遭遇了“订单荒”。国内消费降级,家纺订单少了一半,国外订单又被东南亚抢走不少。陈明的老客户说:“越南的面料每米比你便宜3块,我们也没办法。”他打听了才知道,越南工人月薪只有3000块,环保标准也低,成本比国内低很多。为了抢订单,陈明只能降价,把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