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没等陈明缓过劲,更大的麻烦来了。第二批5万米格子布交货后,电商卖家突然找上门,一进门就摔下样品:“你自己看,这色差比彩虹还明显!”陈明拿起布料,果然同批次布料有的偏红有的偏蓝。他赶紧找印染厂,对方却翻脸不认账:“你没签质量协议,我们只按常规标准来。”原来第一次合作时,陈明嫌麻烦没签详细协议,只口头约定了“颜色一致”。维权无门,他只能给客户赔了20万货款,把这批布拉回仓库——至今还堆在角落里,成了“废品”。

吃了亏的陈明开始抓品控,专门雇了两个质检员盯着印染环节。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坯布供应商老是延迟交货。有次一个外贸订单要赶船期,坯布晚到3天,印染厂即便24小时赶工也来不及。陈明跑到供应商厂里蹲守,才发现对方把他的货优先级调低了——“人家大厂家一次订20万米,你才5万米,肯定先保他们。”无奈之下,他只能花高价找“加急物流”,多花了3万运费才勉强赶上船期。

原材料价格波动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2023年上半年,国际棉价突然暴涨35%,陈明常用的32支棉纱从每吨2.8万涨到4.1万。他之前没囤货,眼睁睁看着成本飙升。有个长期合作的客户不愿意涨价,直言“越南的面料比你便宜2块”。陈明算了算,要是不涨价就得赔本,涨价就丢客户。犹豫再三,他还是涨了价,那个客户果然再也没来过。老周提醒他:“得学人家大企业搞期货锁定价格,不然迟早被原料价格拖死。”可期货开户要50万保证金,陈明根本拿不出钱。

3 生产:藏在机器声里的陷阱

2023年夏天,陈明咬牙凑了20万,把坏了的织机修好了6台,总算能自己生产坯布了。可刚开工就出了事故:一个新手挡车工操作不当,手指被织机齿轮绞伤,住进了医院。医生说要做手术,费用得8万。陈明傻了眼——他没给工人买工伤保险,只能自己掏腰包。

“纺织厂工伤率高,必须买保险,还要做安全培训。”社保局的人上门检查时警告他,“要是再发现没参保,就得罚款。”陈明赶紧给所有工人买了保险,又花5000块请人做安全培训。可没过多久,又有两个工人辞职了,理由是“工作太累,工资太低”。许村的纺织工人流动性极大,熟练工不愁找工作,小厂留人的唯一办法就是涨工资。陈明只能把挡车工月薪从8000涨到9000,这一下每月人工成本多了3万。

机器也不让人省心。那几台二手织机像是“病秧子”,三天两头出故障。有次赶订单,一台织机突然卡壳,导致整批坯布出现断经,2000米布全废了。维修师傅检查后说:“核心部件老化了,修不如换,换一个得1.2万。”陈明心疼钱,让师傅先凑合用,结果没几天又坏了,耽误了交货期,赔了客户1万违约金。“当初就不该买二手设备,”他蹲在机器旁骂自己,“贪小便宜吃大亏。”

环保检查更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3年下半年,绍兴开始严抓纺织企业环保,要求必须安装废水处理系统。环保部门上门时,陈明的工厂连沉淀池都没有,被责令“限期整改,否则关停”。安装一套简易废水处理设备要18万,陈明根本拿不出钱。他找朋友借了10万,又刷了8万信用卡,才勉强装上设备。可设备运行成本又成了新负担:每天电费多花200块,还得雇人维护,每月又是5000块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