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铭第一次见他就觉得不对劲。不是表情,也不是语气,而是那种太完美的配合度——回答问题滴水不漏,像提前排练过无数遍。
第二天上午九点,顾铭来到江枫的办公室。
江枫正在整理教案,抬头笑了笑:“顾队来了?请坐。”
他声音平稳,语速适中,每个问题都答得清清楚楚。他说自己昨晚七点五十分开车离校,八点三十分在城西万达广场电影院取票,看的是八点四十分的电影,十点十分回校处理邮件。
“行车记录仪可以查,校园门禁也有记录,手机定位我也一直开着,你们随时能调。”他说得很坦然。
顾铭点点头,目光不经意扫过他的左手。婚戒在灯光下反着光,刺眼得很,但他始终没摘下来。
“你是一个人去的?”
“嗯,最近习惯了一个人待着。”
顾铭让人调了学校东门出口的监控。画面显示,一辆黑色轿车于七点五十分驶出,车牌正是江枫名下的车。行车轨迹一路向西,二十公里外的万达广场停车场摄像头也拍到了同一辆车,进入时间为八点十九分。
商场影院入口监控显示,八点三十五分,一名戴黑帽、口罩的男人取票入场,身形和江枫高度吻合。厅内摄像头拍到他在靠走道的位置坐下,中途只离座一次,去洗手间,来回四分钟。
两名邻座观众都被找到了,都说那人一直在座位上,没换过人。售票员也确认取票的就是江枫本人。
时间、地点、影像、人证,全部对得上。
一个几乎完美无缺的不在场证明。
可顾铭站在监控屏幕前,眉头就没松过。他不信巧合,尤其不信“完美”。在他看来,越是天衣无缝的证据,越可能藏着最深的破绽。
他回到实验室,重新勘察江枫当晚可能停留过的区域。技术科正在采集地面残留物,他在靠近门边的一块地砖上,发现了一组新的鞋印——同样是四十三码,纹路更深,前掌磨损位置一致。
“这是谁的?”他问。
“初步比对,和江枫常穿的那双皮鞋吻合。”技术员说。
顾铭让把鞋印样本带回支队。临走前,他又看了眼窗台。风又吹了一下,窗帘轻轻晃了半秒,像谁刚从那里离开。
当晚七点,顾铭坐在办公室,墙上贴满了牛顿定律、动量守恒、热力学公式的小纸条,像拼图一样杂乱却有序。他一张张看着,手指在桌面敲出节奏,像是在找某种规律。
手机震动,技术科发来初步检测结果:鞋印残留物中含有微量银灰色粉末,紫外线下呈现弱磁反应,具体成分还在分析。
他盯着那行字,眼神一点点沉下去。
这时,张凯来了。
张凯,二十五岁,江枫的研究生,也是实验室设备管理员。农村出身,成绩优异,靠着奖学金读研。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很小,面对警察时手一直在抖。
“你说昨晚七点四十左右见过江教授?”顾铭问。
张凯点头:“他收拾东西走了,说回家休息。”
“之前联系过吗?”
“没有……他一般不让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