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帮他调试过什么设备?比如监控、传感器之类的?”
张凯犹豫了一下:“就是……按他要求做过些基础维护。”
“具体做什么?”
“校准时间……检查信号接收……都是常规流程。”
顾铭盯着他:“你确定只是校准?”
张凯低下头:“我……我不太懂原理,只知道照做。”
问完话,张凯匆匆离开。走到楼梯口时,手机震动了一下。他打开短信,只有四个字:“别多嘴。”
他站在原地,手指冰凉。
顾铭没拦他,但记住了他说话时的眼神——不是心虚,而是恐惧。一种被规则驯服后的本能退缩。
他开车回警局,后备箱里装着那双勘察用的旧皮鞋,鞋底还沾着实验室的灰尘和那层看不见的银灰粉。
办公室的灯亮到凌晨两点。
他把所有时间点列出来:
七点五十分,江枫离校。
八点十九分,抵达商场。
八点三十五分,取票入场。
中间间隔四十九分钟,车程二十公里,理论上勉强可行。
但他不信。
不是凭直觉,是经验。一个教授,七点五十下班,不吃饭,不打电话,不开导航提醒,直接精准出现在二十公里外的影院门口,连停车时间都卡得刚刚好?而且全程没有加油、没有进便利店、没有接到任何来电?
太干净了。
就像有人专门设计过这段行程,让它看起来天衣无缝。
他拿起笔,右手小指微微倾斜,在纸上画出实验室平面图:窗、门、尸体位置、鞋印分布。然后标出时间轴,把监控节点一个个填进去。
突然,他停住了。
江枫如果真是七点五十分离校,那他离开实验室的时间应该更早。可张凯说,七点四十才看见他。
差十分钟。
而这十分钟,没有任何监控拍到他在哪。
顾铭盯着图纸,呼吸慢慢变缓。
他想起窗台那道朝内的划痕,想起鞋印的走向,想起那层会发光的灰粉。
科学讲求精确,可再精密的系统,也会有误差。
尤其是人算的系统。
他拨通技术科电话:“加快粉末分析,我要知道它来自什么设备。”
挂了电话,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李薇死了,死在封闭的实验室里。
江枫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可顾铭知道,真正的破绽,往往藏在“合理”背后。
夜很深了,警局只剩他这一盏灯。
他睁开眼,看着墙上那张写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永远相等”的便签纸,轻轻说了句:
“你算漏了。”
2 时间裂痕,监控里的十五分钟
顾铭把车停进支队的地下车库,熄火的时候瞥了眼仪表盘。凌晨两点十七分,绿色的数字在黑暗里泛着微光。他没急着下车,手指轻轻敲了三下方向盘,节奏和昨晚画图时一模一样。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张凯说,七点四十看见江枫离开实验室,可监控显示他七点五十分才出校门。二十公里的车程,九分钟?除非一路踩油门到底,连刹车都没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