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对,教了一辈子书,就住在这老楼里,从没挪过窝。”民警叹了口气,“听说她脾气挺倔的,拆迁办来了好几次,她都不肯搬,说要等‘一个说法’。具体等什么说法,没人知道。”

现场没有明显的打斗痕迹,门窗也没有被撬过的迹象,说明凶手可能是陈淑兰认识的人,甚至可能是她主动开门让进来的。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两个茶杯,其中一个杯沿有淡淡的口红印,显然不是陈淑兰的——她从来不化妆。

“查一下这口红印的主人。”苏芮对技术人员说,目光扫过房间。这是一间典型的老教师家,墙上挂着泛黄的奖状,书架上摆满了旧课本和教案,角落里堆着几个纸箱,上面写着“学生作业”。最显眼的是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是年轻时的陈淑兰和一群学生的合影,笑得很灿烂。

苏芮走到书架前,随手抽出一本教案,翻开一看,扉页上写着“1998级三班”。她心里一动,翻到后面的学生名单,在最末尾找到了“李伟”的名字,旁边用红笔写着“聪明,敏感,需多关注”。名单上还有另外六个名字:张浩、刘敏、周强、孙磊、赵芳、钱明——正好是照片上被指甲划伤的六个孩子。

“这七个人,就是‘福安里七小侠’?”苏芮把名单抄下来,心里隐约有了猜测。陈淑兰的死,恐怕和这七个孩子有关,和那个叫李伟的男孩有关。

她拿起那张合影,照片上的李伟站在最边上,个子瘦小,眼神怯怯的,和其他六个打闹嬉笑的孩子格格不入。为什么陈淑兰唯独把他圈出来?为什么另外六个孩子的脸上会有划痕?那个“说法”,难道和李伟有关?

第二章 被尘封的夏天

回到警局,苏芮立刻让人调取了1998级三班的档案,以及李伟的相关记录。档案显示,李伟在1999年夏天,也就是小学三年级时,意外坠楼身亡,地点就在福安里附近的一个工地脚手架上,当时警方定论为“意外失足”。

“意外失足?”苏芮看着档案里的结论,眉头皱了起来。她调取了当年的卷宗,里面的记录很简单:1999年7月15日下午,李伟和同班同学张浩、刘敏等人在工地玩耍,不慎从三楼脚手架坠落,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目击者只有那六个孩子,都说李伟是自己爬脚手架时没抓稳掉下去的。陈淑兰作为班主任,在卷宗里签了字,认同“意外”的结论。

可如果真是意外,陈淑兰为什么要在二十多年后,对着一张旧照片泄愤?为什么要等一个“说法”?

苏芮决定从那六个孩子入手。二十多年过去,他们都已年过三十,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第一个找到的是张浩。他现在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公司正好负责福安里的拆迁项目。苏芮在装修豪华的办公室里见到他时,他正对着电脑发脾气,看到警察证,脸上的不耐烦瞬间变成了警惕。

“陈老师死了?”张浩的惊讶看起来有些刻意,手指不自觉地敲着桌面,“怎么死的?我好多年没见过她了,自从搬走后,就没回过福安里。”

“1999年夏天,李伟坠楼那天,你在场,对吗?”苏芮没有绕弯子,直接拿出那张有划痕的照片,推到他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