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强化舆论影响力,周人还利用占卜制造“天命归周”的谶语。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周方伯”“受天命”等卜辞频繁出现,其中H11:84号卜甲记载“贞:王其拜又大甲,册周方伯,甶正?”,意为商王祭祀大甲,册封周方伯,却得到神灵“不吉”的回应,暗示商王对周的册封已违背天命。这种舆论宣传,不仅凝聚了周人内部力量,更争取了对商不满的诸侯与贵族的支持,使灭商从“以下犯上”的叛乱,转变为“顺天应人”的正义之举。

2. 军事准备:联盟组建与兵力整合

周武王的军事战略核心是“联盟作战,突袭制胜”。周人自身兵力有限,据《尚书·牧誓》记载,武王伐纣时“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加上部落兵,总兵力约四万五千人。而商王朝仅王畿地区便有常备军数万,若加上方国援军,兵力远超周人。因此,组建强大的诸侯联盟是灭商的关键。

周武王延续文王的联盟策略,重点拉拢三类力量:一是与商有世仇的部落,如曾被商征服的羌人、蜀人,羌人是周人的传统盟友,周武王的祖母太姜便出身羌部;二是对纣王不满的商属方国,如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这些方国长期受商的压榨,渴望摆脱控制;三是商王朝的内部反叛者,如微子、胶鬲等,他们暗中向周武王传递商军情报,成为周人的“内应”。

孟津观兵后,周武王进一步整合联盟兵力,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以周军为核心,诸侯联军为辅助,兵分三路,一路由太公望率领,主攻商军左翼;一路由周公旦率领,主攻商军右翼;周武王亲率中军,直插商军主力。同时,周人加强武器装备制造,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剑、戈、矛等兵器,采用“复合范铸”技术,锋利度与耐用性远超商末兵器,为军事胜利提供了技术支撑。

3. 时机把握:商军东调与内部空虚

周武王一直等待灭商的最佳时机,而商纣王对东夷的长期征伐,最终创造了这一机会。公元前1047年,东夷再次大规模叛乱,纣王倾尽全力率军东征,“纣之百克,而卒无后”,商王畿的兵力被大量抽调,仅留下少量卫戍部队和奴隶武装。

此时,商王朝的内部矛盾已激化到顶点:微子因劝谏无果,逃亡至周,向周武王献上“伐纣之策”;比干因直言进谏,被纣王剖心而死;箕子被囚,假装疯癫才得以保命。商王朝的宗室贵族、大臣或逃或死,统治集团彻底瓦解。胶鬲等商朝大臣暗中与周武王联络,告知“商军主力在东,王畿空虚,可速来”。

周武王得知消息后,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太公望认为“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力主立即出兵。公元前1047年末,周武王率诸侯联军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出发,沿渭水东进,经孟津渡过黄河,向商王畿全速进军。联军行进迅速,沿途商属方国纷纷归附,无一人抵抗,仅用一个月便抵达商王畿的门户——牧野(今河南淇县南)。

三、决战:牧野之战的血色黎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1. 战前对峙:联军压境与商军仓促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