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她顿了顿,从盒子底部拿出张皱巴巴的报纸,报纸边角已经脆得一碰就掉,头版头条的标题是“东北某农场遭遇山洪,三人失踪”,失踪人员名单里,第一个就是“陈景明”。

“我以为他死了,”沈清砚的声音低了下去,“就在这巷口开了这家修表铺,守着他的怀表,等着他回来。没想到……”

她没再说下去,只是拿起怀表,轻轻放在陈砚手里:“这表你拿着,景明既然把它留给你,就是想让你知道,他从没忘记过我。”

陈砚接过怀表,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说不出的难受。他看着沈清砚,忽然想起爷爷临终前的样子——老人躺在床上,手一直指着床头柜,嘴里喃喃地说着“清砚”“槐安巷”,当时他以为爷爷是糊涂了,现在才明白,那是老人到最后,都没放下的牵挂。

“沈奶奶,”陈砚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口,“您这些年,一直一个人?”

沈清砚点点头,指了指墙上的日历——日历上的日期停留在2003年,旁边用红笔写着“景明归”。“我总觉得他会回来,所以每天都把表擦得干干净净,把铺子收拾好,等着他推门进来,跟我说‘清砚,我回来了’。”

雨还在下,敲打着修表铺的玻璃窗,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陈砚看着沈清砚手里的信纸,忽然注意到最下面的一封,信封上没有邮票,也没有邮戳,落款日期是2023年10月——也就是爷爷去世前一个月。

“这封信……”陈砚指着那封信,心里忽然升起个疑问。

沈清砚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拿起那封信,轻轻叹了口气:“这是景明托人送来的,他说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怕你以后找不到我,就写了这张纸条,让你拿着怀表来槐安巷。他还说,让我别等了,好好过日子。”

她把信拆开,里面只有短短一句话:“清砚,余生未能相守,来世再续前缘。景明绝笔。”

陈砚的眼眶瞬间红了,他没想到爷爷到最后,还在为沈清砚着想。他看着沈清砚,忽然觉得,爷爷这辈子,虽然错过了和沈清砚的缘分,却用另一种方式,把这份牵挂延续了下来。

“沈奶奶,”陈砚深吸一口气,像是做了个决定,“我爷爷的房子还在,就在城南的老小区里,里面还有他年轻时的东西,您要是愿意,我可以带您去看看。”

沈清砚愣了愣,随即眼里泛起了光,像黑夜里突然亮起的灯。她点点头,声音带着些微的激动:“好,好,我想去看看。”

陈砚帮沈清砚锁好修表铺的门,两人并肩走在雨巷里。青石板上的水洼映着路灯的光,像撒了一地的星星。沈清砚走得很慢,时不时停下来,看看巷口的老槐树,摸摸墙角的砖缝,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这条巷子,以前不是这样的,”沈清砚指着旁边一栋拆了一半的房子,“这里以前是家包子铺,每天早上都排队,景明最喜欢吃他们家的猪肉大葱包。还有那边,”她又指了指巷中间的位置,“以前是个小院子,我和景明经常在那里下棋,他总让着我,可我还是赢不了他。”

陈砚静静地听着,心里忽然有个想法——他想把这条巷子里的故事写下来,把爷爷和沈清砚的缘分,永远留在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