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驴车“嘚嘚”碾过土道,赵建军是个闲不住的,早凑到王村长旁边搭话:“王大爷,咱靠山屯冬天冷不?地里主要种啥呀?”

王村长挥着鞭子笑:“冬天?能冻掉耳朵!不过屯子挨着山,烧柴不愁,屋里烧上炕,也能暖暖和和过。地里就种玉米、高粱,还有些土豆白菜,够吃。”

苏梅也小声问:“大爷,知青点……人多不?住得挤不挤?”

“不算挤,也不算松快。”王村长抽了口旱烟,“原先有十一个老知青,六个男娃五个女娃,都住后院两大间屋里。你们五个来了,正好添上。”

一路聊着,日头往西边斜了斜,约莫四点多,驴车拐过一道山梁,靠山屯总算到了。村口几棵老榆树歪歪地站着,往里走,一片土坯房顺着地势排开,最前头是个方正的院子,院墙是土夯的,门口挂着“靠山屯大队部”的木牌,院里堆着几排麻袋——是改建的粮仓,鼓鼓囊囊的,透着丰收的实在。

“这就是大队部,知青点在后头。”王村长指着院子后头,“原先地主家的院子,前头当大队部,后屋改了给知青住。”

几人跟着往里走,绕过大队部的正房,后头果然还有个小院,也是土坯墙,门口爬着些牵牛花。院里三间正房,东西各两间厢房,看着比前头旧些,但屋顶的茅草铺得整齐。

“那两间大的,”王村长指了指正房两侧,“原先地主家姨太太住的,现在男知青住东屋,女知青住西屋。剩下的厢房是下人房,都小,改了当仓库了。”

正说着,西屋门“吱呀”开了,走出来个梳着马尾的姑娘,看见他们笑着迎上来:“是新知青吧?我是林红,老知青。”她身后又跟着几个人,有男有女,都围了过来。

王村长摆摆手:“先别唠,我先给你们分住处。”他领着周见鹿几人往西屋走,推开门,里头摆着四张土炕,炕上铺着粗布褥子,墙角堆着几个包袱,五个女知青正坐在炕沿上缝补,见他们进来,都抬了头。

“这屋原先五个,现在添上苏梅、李娟、周见鹿,挤挤也能住。”王村长说,“男娃去东屋,跟那边六个搭个伴。”

李娟瞅着屋里的光景,眉头悄悄皱了皱,没说话。苏梅倒是挺坦然,冲老知青们笑了笑。

周见鹿却往院外瞥了眼那些下人房,又看了看自己堆在院角的四个大包裹——跟她差不多高,摞在那儿格外显眼。她上前一步,笑着跟王村长说:“村长叔,您看我这东西实在太多,西屋人又多,挤着怕磕了碰了。我瞅着那些小房子是空的?要不我住个单间?柴火我能自己捡,肯定冻不着。”

王村长顺着她的目光瞅了眼那四个包裹,又瞥了瞥旁边的小厢房,嘴角几不可察地抽了两下——这姑娘带的东西,快赶上半车了。他琢磨了琢磨,厢房确实空着好几间,也不差这一间,便点头:“成。但咱说好,冬天前你必须得囤够过冬柴火,可别冻着自己。真的会冻死人的!”

“您放心!”周见鹿应得干脆,“柴火包在我身上。”她有空间呢,捡个柴火那还不是So easy!不是什么难事,捡柴火?简直洒洒水。

王村长领着她往下人房走:“你挑间吧,都差不多大。”

周见鹿挨着看了看,最后指了间靠北墙的:“就这间吧!”这屋窗外就是个现成的小棚子,看着是原先堆杂物的,改改就能放柴。而且北墙这边离正屋远些,清净,最重要的是——她早瞅见墙根有块平整的空地,正好能砌个小厨房。

“村长叔,”她指着那片空地,“我想在这儿砌个小厨房,就挨着屋子,您看行不?”

王村长愣了下:“你要单独开火?你有锅不?”

周见鹿笑着转身,走到那堆包裹旁,“哗啦”拉开最大的那个包裹,从里面掏出一口铸铁锅,又一掏一个松木的锅铲和锅盖,又拿出一把磨得锋利的菜刀和剪刀,还往外掏出个铝制烧水壶,最底下竟还塞着个小巧的煤炉,能烧煤也能烧柴。

王村长眼睛瞪得老大,指着包裹直咂嘴:“闺女,你这是……把家都搬来了?”

周见鹿蹲在包裹旁,指尖蹭过铁锅的边缘,笑得真切:“往后啊,靠山屯就是我的家了,可不就得把家当带来。”

王村长瞅着她的眼神软了软,点头道:“行!厨房我让人给你砌。”他转头冲院里喊:“柱子!明儿个你带俩人,来给周知青砌厨房!”

院外应声跑进来个年轻汉子:“哎!知道了村长!”

王村长又叮嘱柱子:“砌的时候一定要连着屋里的火炕砌,灶门通炕洞,省柴火!”

周见鹿心里一暖——她刚还想着怎么让炕和厨房联动,王村长倒先替她想到了。这老人看着粗粝,心却细得很。她弯着眼笑:“谢谢您村长叔,您想得真周到。”

“谢啥,住得舒坦才能好好干活。”王村长摆摆手,“明儿一早就让他们来,保准给你砌得结实。”说完又转头跟苏梅几人交代了几句,让老知青领着他们收拾东西,才背着手往大队部走,走两步还回头瞅了眼周见鹿那堆包裹,笑着摇了摇头——这小周知青不一般,那些东西不仅是贵,还需要大量工业券才能置办的起。小周知青那些算是新的,置办的很齐全了!

周见鹿站在自己那间小厢房门口,推开吱呀响的木门,屋里虽小,但有张土炕,墙角还算干净。她望着窗外的小柴棚,又想起王村长叮嘱省柴火的模样,忍不住弯了弯嘴角——看来在靠山屯的日子,不会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