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也罢,他躲开挺好,咱们父子二人操作此事足矣。”
“儿臣明白了。”
朱标这才想起,李善长在此事中微妙的关系,了然的点了点头:“那儿臣立刻去准备,明早的朝会上,就开始推行此事。”
......
明朝的朝会对官员而言,堪称一种折磨。
不管寒暑,清晨三点就得出发入宫。
若是住的稍远,起床时间就更早了。
更没人性的是,每日都有朝会!
在以往的朝代,基本都是五天一上朝,如果碰到一个懒皇帝,就是一个月不上朝也不算稀奇。
算他们倒霉,碰到朱元璋这个劳模代表,朱元璋本人倒是丝毫不觉得累。
朝会上。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朱标则是站在一旁。
群臣高呼万岁后,便开始按照流程,汇报起朝野上下的事件。
“陛下,微臣有一事禀奏。”
这时,位列群臣之首的一人走出。
正是丞相胡惟庸!
此刻的胡惟庸虽然一脸恭敬,但他一出列,所有大臣们都不敢和他争夺率先禀奏的资格。
因为如今的胡惟庸,威望属实太高了。
丞相有二,一左一右,向来以左为尊。
这么多年,胡惟庸作为左丞相,权柄通天,他在群臣心中的地位,已经位列顶尖了。
朝堂上下,多半都和他有所牵扯。
每日朝会,他也是当仁不让率先禀奏的。
但是这次,朱元璋却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旋即说道:“今日别的事先放一放,咱想和大伙说件事情。”
虽然现在是朝会时间,但朱元璋还是习惯用平时的口语,没那么正式。
“是陛下。”
胡惟庸一怔,但是也没有多言,恭谨的退了回去。
其他大臣也都静悄悄的。
众人都习惯了......
这位陛下属实是精力旺盛,压根不用等人禀报,朝野中的大事,他心里基本都有数,自己心中早早就想好了决策。
今日也是如此吧......
但是这回......
朱元璋却轻笑道:“其实,此事也很简单,就是有关丞相一职。咱觉得,这个职位其实有点多余,不如废除掉,各位觉得呢?”
......
此话一出,全场的官员都大吃一惊。
什么?
废除丞相一职?
这对于群臣而言,相当于丢下枚核武器啊!
接着就是一片死寂,没有一个人敢出声,只是默契的把视线,全部看向了站在群臣之首的——胡惟庸!
众人都知道,胡惟庸现在权势滔天,跋扈不已,只是从未有人敢提及。
但今天一看,难道是皇帝对胡惟庸,忍无可忍了吗?
此刻的胡惟庸,同样一脸惊愕,呆呆的看向朱元璋。
心里瞬间掀起了汹涛骇浪。
他万万没想到,今日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冲自己来的。
废除丞相?
那不相当于......废除我自己吗?
不是,好端端的,枪口怎么会瞄在我身上?
丞相可是百官之首,牵一发动全身,而且事关朝堂大局,哪有皇帝敢随便废除丞相的?
何况事先一点苗头都没有。
这是在拿自己立威?
当下,胡思维毫不犹豫的跪倒在地,恭声道:“陛下,是微臣有罪,恳求陛下治罪!”
不管事出何因,身为丞相,皇帝现在说废除自己,自己都一定得有所表态的。
不管是真是假,态度都得摆明。
这是最基本的官场规矩。
此刻胡惟庸的脑子乱成一团。
他不明白,朱元璋为何会突然发作,但他预感极其不妙!
胡惟庸将头深埋在地,心里却闪烁着无数个念头。
难道有人向朱元璋进言了?
徐达?李善长?
还是自己安排族亲入仕的事情,被皇帝知道了?
不管是哪一样,都只能以后再说。
丞相之职这么重要,朱元璋一定不会突然废除自己。
这次,也许是敲打警告罢了。
只要自己表现的足够恭谨惶恐,那朱元璋一定会顺坡下驴,敲打几句后收回成命......
至于是哪里出了问题,自己可以回去后细细盘查。
不光是胡惟庸这么想,场上的群臣,在短暂的愣神后,也都彼此对视一眼,眼中透出同一个含义。
皇帝,应该只是敲打警告罢了。
朱元璋是在表明态度。
胡惟庸已经快到他忍耐的极限了,最好有所收敛,至于骤然废除,应该没那么大胆。
看着这些大臣的表情,朱标心底发笑。
他扫视一圈,就能猜到这些大臣们的想法。
他们还觉得,朱元璋是在敲山震虎。
殊不知,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
甚至连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日后在朝堂上,恐怕也见不到了。
这时,朱标走了出来,语气淡漠道:“大家肃静!”
群臣这才站直了身子,只是每一双眼睛,都在朱元璋和胡惟庸之间徘徊。
“陛下,微臣自知在丞相一职上,多有不足,已经担当不起丞相一职,恳请陛下恩准微臣,告老还乡......”
这番说辞是老演员了。
按套路走的话,随后就是三辞三别。
胡惟庸已经打算开演了。
没想到......
朱元璋却轻笑道:“多有不足?好啊,那你讲讲,都有什么不足之处?”
“额,这......”
胡惟庸错愕。
这是什么路数,剧本里没这句台词啊?
你不应该安抚挽留自己,我再请辞,拉扯三次才对吗?
怎么还问我究竟有什么不足之处?
那不是让我扇自己耳光吗?
你不讲武德啊!
但是皇帝发问,即便是丞相,也得恭谨回答。
当下,胡惟庸憋的老脸涨红,一字一句的艰难说道:“微臣......当初在处置陈友谅等余孽时,因为微臣御下不严,致使属下行事多有不妥的地方......”
此时的胡惟庸就像百爪挠心,难受不已。
自己挑自己的不足,也太煎熬了。
说的过了,容易作茧自缚,说的轻了,又显得非常敷衍。
想了许久,他才说出一个不大不小的过错。
首先余孽是必定会铲除的,而且如今都建国十余年了,那些人早就不足为患。
不过这些都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让朱元璋顺梯而下啊。
此刻胡惟庸已经大概明白了,朱元璋这是对自己最近的行为有所不满。
所以才会在朝堂上对自己发难,当着一众官员,打压下自己的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