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05

林琛离开后,苏姐通知我参加“核心团队季度战略复盘会”。

会议室比想象中更像顶级咨询公司的作战室:环形巨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焦虑混合的气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程式化的兴奋,像在讨论一场盛大的“狩猎”。

“厉妩,坐这边。”

苏姐指了指离主控台最近的位置,眼神里带着考校的意味,像在观察我的反应。

我坐下,后背不自觉发凉。

这不仅是入职后的第一次核心会议,更是窥探整个“杀猪盘”工业化生产的窗口——我终于能看清这头巨兽的内脏,看清它是如何吞噬人心的。

灯光暗下,PPT自动翻页,首页赫然写着《2025年 Q1高净值目标群体心理画像与收割效率分析报告》,标题用加粗的黑色字体,像一份冰冷的判决书。

主讲人是那位戴金丝眼镜的心理学博士,他推了推眼镜,声音平稳得像 AI,没有一丝起伏:“本次汇报旨在优化‘情感操控五步法’的执行精度,提升单位时间内的资金收割效率。

我们基于过去一年 378个成功案例,建立了动态心理模型。”

大屏幕切换,一张巨大的雷达图出现,五个维度清晰标注:

孤独指数、财富安全感、亲密关系创伤史、社会认同需求、风险规避倾向。

“看,这就是我们的‘理想型’。”

博士指向一个被红色高亮的区域,语气里带着一丝得意,“孤独指数> 7.5,财富安全感< 3.0,有明确的亲密关系创伤(如离婚、丧偶、长期单身),社会认同需求强烈,但风险意识薄弱——完美契合‘猎物’标准。”

他点击鼠标,雷达图分解成多个子项,配以真实客户档案的脱敏数据,每一条都像在给“人”贴上商品标签:

45岁女企业家,身家过亿,子女在国外,丈夫早逝。孤独指数 9.2,社交圈窄,渴望“灵魂伴侣”。已进入“依赖”阶段,预计两周内可启动“沉沦”化术。海归精英男性,32岁,年薪百万,曾被初恋背叛,恐婚。孤独指数 8.0,对“稳定承诺”极度渴求。正在使用“共同未来规划”剧本,成功率预估 85%。退休教授,丧偶,独居,子女不常联系。财富安全感极低,担心老无所依。正通过“孝顺晚辈”人设进行情感渗透,引导其将养老金转入“安全账户”。

我听着这些冰冷的数字和标签,胃里一阵阵发紧,像有什么东西在翻涌——那些不是数据,是活生生的人,是和我母亲、弟弟一样,渴望被爱、渴望安稳的人。

06

他们不仅仅是活生生的人,更是被精准切割的“心理零件”,被组装进一条名为“贪婪与爱欲”的生产线上,等待被“收割”。

“除了基础画像,我们还引入了‘情绪波动监测算法’。”

屏幕上出现几条起伏的曲线,像人心的跳动,却被量化成冰冷的波形,“通过分析目标在社交媒体、聊天记录中的关键词频率和语气变化,系统能预测其情绪低谷期——这是‘信任’向‘依赖’转化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