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当‘疲惫’‘没人懂我’‘好累’等词频上升 30%,系统会自动提醒操盘手发送‘心疼你’‘我一直在’等共情话术。”
苏姐补充道,声音里带着一种扭曲的“专业”:
“记住,你们不是在骗,是在提供‘情绪价值解决方案’。
她们缺的不是钱,是填补内心空洞的‘药’。而我们,就是最高效的制药厂。”
她调出另一张图表——“情感投入-资金回报率”(EIRR)模型。
横轴是“情感投入时长”(月),纵轴是“单笔收割金额”(万元)。
曲线呈指数级上升,像一张张开的网,等着猎物自投罗网。
“看到没?前期的‘甜言蜜语’和‘陪伴’,都是成本。
越舍得‘投资’感情,后期的‘利润’就越高。”
苏姐的手指点在曲线上,
“林琛的‘夜枭’模式之所以成功率高,就是因为他能把‘情感投入’做到极致,让‘猪’产生‘非他不可’的错觉。”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赞同的私语。
有人赞叹“林神太懂女人了”,有人讨论如何优化“未来规划”话术的细节,还有人在计算自己的“投入产出比”。
我的指甲再次掐进掌心,疼意让我保持清醒——我眼前的不是同事,是一群穿着西装的屠夫,用心理学当刀,切割着别人的信任和希望。
07
这不是简单的诈骗,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情感工业化屠宰。
他们用心理学、大数据、行为经济学武装自己,把人性的脆弱、孤独、对爱的渴望,都变成了可量化、可复制、可批量收割的商品。
“最后,我们不仅要收割金钱,更要收割‘希望’。”
博士总结,声音里带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冷静,“当她们把毕生积蓄交给我们时,她们交出的不仅是钱,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最后一丝幻想。
那一刻,她们才真正成为‘死心塌地的猪’。”
灯光亮起,掌声响起,像在为一场“屠杀”喝彩。
我坐在其中,看着这群西装革履的“心理工程师”们脸上得意的笑容,感到彻骨的寒意,从脚底一直爬到头顶。
而苏姐坐在最后一排,手指敲着桌面,节奏快得像在击鼓,又像在宣泄着某种压抑的情绪。
在人潮欢呼的时刻,没人注意到这个细节,只有我看得异常清晰——
三短一长,停顿,再三短一长。
是摩斯密码的“W”:Wait(等待)。
我心头一震。
这不是第一次了——培训时她敲过,面试时她敲过,甚至刚才在 PPT翻页的间隙,她的指尖也在桌沿轻轻叩击。
像在传递某种信号,像在说:
我在这里,我在等。
等谁?
等我?
还是……等林琛?
08
“心域”不只是一个公司,它是整个社会病灶的缩影:它映射了都市精英在物质丰裕下的精神荒芜,那些被孤独指数和财富安全感撕裂的灵魂;它揭示了资本对一切的异化——爱情、信任、救赎,这些人类最珍贵的情感,都被明码标价,纳入了一套冷酷的“投入-产出”计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