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烦躁像藤蔓一样爬上心头。公司的事也开始不对劲。

他引以为傲的那单三千万生意,核心是一款高端预制菜礼盒,主打“复刻家宴味道,省时省力”。为此,他投入了大部分流动资金,建了新生产线,就等着春节市场一炮而红。然而,就在样品送检和关键客户品鉴的前夕,最大的供应商突然打来电话,语气冰冷地通知他,一种核心的、用于提鲜的珍贵菌菇原料,因“产地气候异常”,无限期断供了。

“赵总,不是我们不帮忙,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您也知道,这种野生菌,人工培育不了,全看天吃饭。” 供应商打着官腔,话里话外透着爱莫能助。

赵成如遭雷击。这款菌菇是礼盒的“灵魂”,少了它,所谓的“家宴味道”就成了一堆工业化调料的堆砌。他动用了所有人脉,找遍了能找到的渠道,得到的答复惊人一致:缺货,或者说,有货,但优先供给别人了。

这个“别人”是谁?赵成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却抓不到任何把柄。生产线停了,工人工资要发,银行催贷的电话一个接一个。之前的志得意满,瞬间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烟灰缸堆成了山,却想不出任何破局之法。

就在这时,他接到了林师傅助理的电话。

林师傅,本名林国栋,是美食界的泰斗级人物,退隐多年,但门生故旧遍布全国,他的一句点评,能决定一个餐厅的生死,也能让一款产品身价倍增。赵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搭上这条线,指望着林师傅能在品鉴会上为他的礼盒美言几句,如今原料断了,品鉴会眼看要黄,但他还是抱着一丝侥幸,希望能请动林师傅这尊大神,看看有没有替代方案,或者,至少别把路堵死。

他战战兢兢地约林师傅吃饭,没想到对方很爽快地答应了,地点却定在了一家极其私密、需要熟客引荐的私家菜馆。赵成明白,这是考验,也是机会。

宴请当晚,赵成提前到达,坐立不安。林师傅准时出现,一位精神矍铄、目光锐利的七旬老人,穿着朴素的中式褂子,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寒暄过后,菜品一道道上来,都是功夫菜,看似清淡,实则底蕴深厚。林师傅吃得不多,每道菜只浅尝辄止,偶尔点评一两句,字字珠玑,听得赵成冷汗直冒。他那些关于美食的商业构想,在林师傅面前,显得粗鄙不堪。

酒过三巡,赵成硬着头皮,把目前的困境说了出来,言辞恳切,几乎带上了哀求的味道。

林师傅放下筷子,用热毛巾擦了擦手,慢条斯理地说:“赵总,做吃食,和做人一样,根基要正。你那个礼盒,概念是好的,‘家宴味道’,但家的味道,不是靠堆砌名贵原料就能出来的。那是时间、火候,还有……心。”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扫过赵成:“你说缺了那味菌菇就做不下去了,可见你的‘家宴味道’,根基太浅,一阵风就能吹倒。”

赵成面如死灰。

就在这时,服务生端上来一道压轴的点心——一碗看似平平无奇的鸡丝葱油拌面。面条根根分明,油光锃亮,鸡丝撕得极细,葱花碧绿,香气扑鼻。

林师傅看到这碗面,眼神微微一动,拿起筷子尝了一口,细细咀嚼,脸上竟露出一丝罕见的、近乎怀念的神情。他放下筷子,看着赵成:“赵总,这碗面,是你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