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部门有个关于新品牌推广的头脑风暴会。会议开始前,周莉亲热地凑到沈墨言旁边:“墨言,你对这次项目有什么初步想法没?咱俩聊聊,找找灵感。”
沈墨言不疑有他,将自己思考良久的几个核心创意点,包括如何结合品牌故事打造情感共鸣、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互动传播等,简要地分享了一下。周莉听得频频点头,嘴里不住地说“有道理”、“这个角度妙”。
会议正式开始,经理让大家自由发言。周莉第一个举手,她站起身,将沈墨言刚才分享的创意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包装,侃侃而谈,甚至加入了一些浮夸的手势,仿佛那是她深思熟虑的成果。经理听后,露出赞赏的目光:“周莉这个想法很不错,切入点很新颖!”
沈墨言坐在下面,感觉自己像个被掏空的贝壳。她看着周莉在台上自信飞扬的样子,一股凉意从心底升起。那不仅仅是贪图小便宜,这是一种对他人劳动成果毫无尊重可言的窃取。她紧紧攥住了手中的笔,指节有些发白。
散会后,周莉春风满面地回到工位,拍了拍沈墨言的肩膀,低声道:“谢啦墨言,刚才多亏你启发我!晚上请你喝奶茶!”
沈墨言没有回应,只是沉默地整理着会议记录。那杯奶茶,她一点也不想喝。
她环顾四周,看到新人苏小悦正小心翼翼地把一包新买的零食锁进抽屉;看到赵姐面无表情地将自己的名牌保温杯紧紧攥在手里,走向茶水间;还有几位同事,在交接文件时都显得格外谨慎,仿佛在防备着什么。
一种无形的压抑感,像潮湿的雾气,弥漫在整个办公区。每个人都似乎习以为常,又都心怀芥蒂。沈墨言终于明白,周莉的“不拘小节”,像一种缓慢的毒素,侵蚀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包括她自己。她的一次次退让和沉默,并没有换来风平浪静,反而让对方更加得寸进尺。
下班时间到了,周莉补好妆,拎起包,那支崭新的红色口红在她包里若隐若现。她欢快地和众人道别:“拜拜啦各位,明天见!”
沈墨言坐在工位上,没有动。她看着窗外渐次亮起的城市灯火,又低头看了看自己那盒少了虾仁的便当盒,和笔记本上被他人占为己有的创意要点。一种强烈的、想要打破这一切的冲动,在她心中悄然萌发。安静,有时候并非和谐,只是暴风雨来临前,最沉闷的铺垫。这无声的侵蚀,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她不知道,但她知道,自己快要忍到极限了。
2
几天后的一个午后,办公室被慵懒的倦意笼罩。沈墨言拆开一个期待已久的快递,一抹复古的橄榄绿映入眼帘——她省吃俭用数月才入手的心仪之物,一台徕卡M6胶片相机。冰凉的黄铜机身,过片扳手顺滑的机械声,取景器里明亮清晰的视野,每一个细节都让她爱不释手。她轻轻抚摸着相机,仿佛那是一件失而复得的珍宝。里面已经装好了一卷柯达金200胶卷,她计划着这个周末就去城郊的湿地公园,拍下芦苇荡和夕阳,那是她和大学挚友约定好要共同记录,却因各自忙碌而一直未完成的“记忆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