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主就是我,苏念。
我用尽了大学四年兼职攒下的所有积蓄,又厚着脸皮跟我的发小兼技术大神林浩借了点钱,凑齐了启动资金。
我爸妈气得半个月没跟我说话,亲戚朋友们更是炸开了锅。
在他们眼里,我这个家族里唯一的大学生,算是彻底堕落了。
“哎哟,真是白读了那么多书,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
这些闲言碎语,像苍蝇一样在我耳边嗡嗡作响。
但我没时间理会。
因为,我的煎饼摊,从第一天起,就不是一个普通的煎饼摊。
它是我精心策划的商业项目,一个搜集一手市场数据、验证商业模式的实验基地。
每天凌晨四点,我就起床去批发市场采购最新鲜的食材。
和面、调酱、切葱花……每一个步骤,我都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化流程来。
我的面糊配比经过了几十次试验,摊出来的饼皮薄而不破,口感筋道;
我的酱料是独家秘方,甜面酱和辣酱的比例恰到好处;
我甚至提供了十几种配料,从传统的薄脆、火腿,到新潮的芝士、小龙虾,应有尽有。
但这只是基础。
我的杀手锏,在别处。
“同学,你的煎饼好了,一共八块钱。麻烦扫一下这个码。”
每一个递出去的煎饼,包装袋上都印着一个醒目的二维码。
“扫码有什么用啊,老板娘?”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好奇地问。
我露出一个标准的职业微笑,
“扫码进我们的顾客福利群,今天进群的,立减五毛。而且群里每天都有特价秒杀,还能提前预定,来了不用排队。”
男生眼睛一亮,立刻掏出手机扫了码。
这就是我的第一步:引流。
将线下的客流,沉淀到线上的私域流量池里。
这在市场营销里,是再基础不过的操作。
但把它用在一个小小的煎饼摊上,却显得格外大材小用。
我不在乎。
我知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据,未来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群里很快就热闹了起来。
“老板娘,今天的饼皮是不是比昨天更脆了?好吃!”
“强烈建议老板娘出个藤椒鸡排味的,肯定爆!”
“明天早上八点,我要一个豪华全家福,多加辣条,帮我留一下!”
我每天收摊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复盘群里的聊天记录。
我用Excel表格,记录下每一个活跃用户的ID、他们的点单习惯、口味偏好、反馈建议,
甚至他们聊天时透露出的身份信息(比如哪个学院的、是不是考研党)。
一周后,我的电脑里,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用户画像数据库。
我知道了,
早上七点到八点是高峰期,主力军是赶着去上课的本科生,他们喜欢简单快捷的标配;
中午十二点,考研党和附近的上班族会出来觅食,他们更青睐料足管饱的豪华版;
而晚上,则是情侣和社团活动结束的学生,他们对小龙虾、芝士这类新奇口味接受度最高。
这些,就是活生生的、花钱都买不到的市场调研数据。
那些嘲笑我的人不会懂,当我每一次熟练地摊开面糊、打上鸡蛋、撒上葱花时,
我脑子里转动的,不是今天能赚多少钱,